“东南西北”,现在基本上只用作方位。根据甲骨文,“东西”的本义是藕,“南北”的本义是楠竹。
生存问题,尤其是食的问题,是首要问题。造字之初,东南西北的本义不是指方向。社会进一步发展后,才用这四个字表示方位。而且,先有“东西”,再有“南北”,西是从“东”分化而来,北是从“南”分化而来,“东西南北中”的顺序,由此而来。
一、甲骨文的写法
1、东字。甲骨文的“东”字,与繁体字的东字相似。“东”的外形象甲骨文的木字上加一个日字。有的日字中间一横变成了二横,有的是一个“×”,有的横变成了竖,并且有很多竖,象地球仪的经线。甲骨文的木字与现在的甲骨文不同,上面不是一横,而是个倒八字,而且上下二个“八”相隔比较远。
2、南字。甲骨文的“南”字,上面象个现在的“火”字,下面象甲骨文的“舟”字。甲骨文的舟字象小船,就是“八”字中间加二横。
3、西字。甲骨文的“西”字呈网状,有横线,有纵线。纵向有三条线,有相交的,有不相交的。横线有多有少,从一条到四条不等。
4、北字。一般认为,甲骨文的“北”字的二边都是甲骨文的“人”字。其实,有的“人”的撇(捺)在中间,有的在顶端,不是很象“人”。
二、既有解释
1、东字。陈年福《实用甲骨文字典》认为:东为束字转注,在束字上添加笔画而成,指一种与“束、橐”相似的口袋。
2、南字。陈年福《实用甲骨文字典》认为,甲骨文的“南”的下部象倒置瓦器,上部象悬挂瓦器之绳索。
3、西字。陈年福《实用甲骨文字典》认为,像鸟巢之形,日落时乌归巢栖息。
4、北字。陈年福《实用甲骨文字典》认为,甲骨文的“北”象二人背靠背,古代房子坐北朝南,背对的为北方。该字典援引了《甲骨文合集》914号拓片正面,但是该拓片的“北”的左边与右边的撇(捺)的位置并不相同。
三、笔者的研究。
1、东字。甲骨文的“东”,源于藕(主藕)。
首先,“形”符合。甲骨文的“东”很象主藕,主藕的中间膨大,二个“八”是主藕的藕节。主藕的藕节二端一样大,甲骨文的“东”,包括繁体字的上下是一样的。
其次,“音”符合。东与咚的发音相同。而且,轻轻敲击藕,藕就会发出“咚”的声音。藕有孔(洞),东与洞的发音相同。
第三,“义”符合。《新华字典》对“东”的解释包括“房东”、“东道主”,对东字还保留了主藕的“主要(为主)”的含义。天寒时,藕可能冻住。房屋象藕一样相连,就是一栋。
莲藕长出的荷花的趋光性和向日葵一样,比其它植物的趋光性更明显。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荷花就跟着转动(为什么与“动”同音,源于此)。这样,藕就与东西有关。太阳的运行与人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很大,因此人们很注重“东西向”(之后才出现“南北向”,)。慢慢地,“东西”也用来表示其它有形的物体。后来,“东西”扩大到无形的东西。最后,主藕就成了表示东方的“东”,支藕从“东西方向”分离,专门表示西方的“西”。
“东”源于藕,还可以解释一些不易解释的问题,例如甲骨文的“重”为什么是个多音字。甲骨文的“重”是一个“东”加一个甲骨文的“人”。釆藕时要用力,因此“重”有重力的意思,读zhong,釆藕时要重复,因此“重”有重复的意思,读chong。甲骨文的“东”的本义是主藕,还可以解释“曹”等很多其它的字的本义。
2、南字。甲骨文的“南”,源于楠竹。
首先,“形”符合。“南”的下面是竹筒,“南”的上面是竹尖。横线表示竹节。有的只有一个竹节,有的有二个竹节。有的用一横表示一个竹节,有的用紧挨着的二横表示一个竹节。“南”的下面,有人认为是“舟”,这种观点有其不合理之处。因为,舟字的二竖是弧形,“南”字的却有一部分是直线形。另外,船舱的隔板应该是平行的,“楠”却不是这样。
其次,“音”符合。南与楠,二者音同。南(nan)与罱(lan),在古代某个时期的音是相同的(某些方言中,声母l与n不加区分)。《新华字典》说,罱是一种捕鱼或捞水草、河泥的工具,是南(楠竹)制成的。
第三,“义”符合。楠竹生长在南边。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因此,可以用来表示方向。表示方向后,楠竹的“南”就加了个木字,以示区别。
南源于楠,还可以解释其它问题。婻(nan)表示微胖,形容女子容貌美丽,这正是楠竹的特点。南(nan)与篮(lan)也是一样,篮一般是楠竹制成的。
3、西字。甲骨文的“西”字,本义是须,即藕须、藕尖(芽)。
首先,“形”符合。甲骨文的“西”字的三条纵向线,分别代表主藕侧面的叶芽、侧芽(子藕的顶芽)、花芽,横线是主藕的藕孔。
其次,“音”符合。须与西,读音似乎不同,但是古代某个时期的读音应该是相同的。方言应该是源于古代官话,不同时期的官话混合就成了方言。棉絮的絮,胡须的须,女婿的婿,普通话都读xu,某些方言读xi。
第三,“义”符合。 “西”有分离的意思,稀疏的意思,细等意思,“藕须”完全符合这些。
“东”是大藕,主藕,“西”是小藕(细藕),支藕,东西相对。东成为表示方向的“东”后,西也就成了用来表示方向的“西”了。由于太过久远,其本义反而逐渐被遗忘了。而且,应该是被遗忘很久了,《新华字典》对西仅剩表示方位一种解释了,对东字还保留了“主(为主)”的意思,例如房东、东道主。
“西”是藕须,可以解释一些不易解释的问题。例如,甲骨文的“漅”的右边,上面是个甲骨文的“西”字,下面象个木字(实际与“木”不同)。实际上,甲骨文的漅的右边就是一节藕。这里的藕与“东”字的区别是:东字的二头一样大,是大藕、主藕;西字的一大一小,是小藕(细藕)、支藕。因此,“东西”均源于藕。
4、北字。甲骨文的“北”,似乎是四个字中最简单的,基本上都认为是二个人相背。至于其本义,有各种解释,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并存。甲骨文的“北”的左右二边的写法,很多是不同的。其实,现在的北字的左右二边也不相同。
笔者认为,“北”源于楠竹。
首先,“形”符合。笔者仔细观察了甲骨文的“北”字的多种写法,包括部分金文。笔者发现,如果把这些倒过来,它们也象竹子,其中有几种写法还只宜于解释为“竹子”,解释为“人”非常勉强。左右二根竹子的长相不同,非常合理。如果把这些字倒过来,很容易演变为现在的“北”字,如果不把这些倒过来,很难演变为现在的“北”字,有些甚至无法演变为现在的“北”字。
其次,“音”符合。北与“背”同音,只是音调不同。是否同音,应该经历了不区分音调的时期。“背”有反的意思,“反背”源于此。竹子向上生长代表南,往下就与南相背,代表北。
第三,“义”符合。东和西都与藕有关,南和北都与竹子有关也就是合理的。藕和竹子都有长长的通道,这是它们的共同之处,也是用它们代表方向的重要原因。藕横卧在水里,代表横向(东西向);竹子在地上向上生长,代表纵向(南北向),地图正是这样。人们观察竹子,一般是小竹子,是俯视,先看到上面(南面),因此“南”有正面的意思,“北”有反面(背面)的意思。
有了“东西向”,后来就有了“南北向”。“东西”中分离出东和西、“南北”中分离出南和北,顺理成章。上面的比下面的重要,《周易》中的南在上,也说明“南”在“北”前。“指南针”不叫“指北针”,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以上是笔者的研究心得,分享给大家。(研究者:李益友 李雅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