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裴一帆 王梓雄 张通 程亮 宋梦霜 靳曦阳 孟庆壮 秦明浩 张学祎 乔倩 安麓毅 马闯 朱云亮 孝显尧 沈洋 刘腾 殷鑫 倪辉 张碧 张岩
中国人善于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记忆中的味道把那些温暖细密的爱揉进了味觉,渗入了基因,人们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一缕炊烟飘起,带我们从迷彩色的军营回到那个我们称之为家的地方。
饺子
■裴一帆
北方人对饺子似乎有着特别的喜好,逢年过节遇大事要吃饺子,是每个北方孩子儿时的记忆。
在外的日子,我总会买各种品牌的速冻水饺,一来方便二来解馋,但它们都不是我心目中饺子的味道。
每次回到家的第一顿饭,必有一盘热腾腾的黄瓜馅饺子,一口咬下去,里面的馅往外流着肉汤还夹杂着丝丝清香,先吸一口汤汁再蘸上一口醋料,那味道没错了。
妈妈牌饺子,有着特定的仪式感,从皮到馅,洗切剁包,必须要全家一起动手,分工明确,谁都不能偷懒。
妈妈从没告诉过我,为什么她做的饺子那么好吃,但每次离家前,“吃一个,再多吃一个”的声音总是久久回响在耳边。她将对我所有的思念和祝福,都包在了这一个个皮薄馅大的饺子里。我知道,当我吃完这碗饺子,又要重整行囊,继续踏上一段新的征程。
红烧排骨
■单欣欣
记得每次与妈妈打电话,最后一句话永远是“等你回来妈给你做排骨吃!”
自打在外上学后,每次回家后的饭桌上肯定会有我最爱吃的红烧排骨。大三时,我选择携笔从戎,临行时妈妈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依然是“等你回来妈给你做排骨吃!”眼角的泪水让我看了妈妈一眼便再不敢回头。
今年是我入伍的第3个年头,每当食堂的餐桌上出现红烧排骨,我都会感觉妈妈在我身旁,给予我莫大的力量,一天的疲惫也就一扫而空。战友们说我对这道菜有执念,我总是笑笑不语,因为我知道,这道菜不仅带代表着思念,更是妈妈的爱。
热汤面
■安麓毅
印象里,不同于母亲的严厉,每当我遭遇挫折的时候,父亲都会第一时间安慰我。尤其是在我考试成绩不够理想,被母亲教训后哭得稀里哗啦的时候,他总会说:“儿子,失败是成功之母,下次我们继续努力。饿不饿?给你做一碗热汤面。”
父亲的手艺是从部队里学来的,他曾在部队当过炊事员。在部队的时候,父亲是一个很要强的人。他常说:“不管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为此,父亲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磨练厨艺、研究新菜。
当然,他最拿手的就是热汤面。每次面一上桌,战友们每人都要吃上一大碗。高中毕业后,我决定去当兵,父亲非常支持我,他欣慰地说:“儿子,参军入伍,报效国家是一名男子汉的正确选择,我相信你一定能行。”听了父亲话,我郑重地答应父亲一定要当个好兵。背上沉重的行囊,我踏上驶离家乡的火车,临行前我有些许遗憾,没能在走之前吃上一口父亲做的热汤面。
初到军营,最让人难忘的就是入营当晚,从班长手中接过的那碗面。滚滚热气扑面而来,将寒冷一扫而空。恍惚间,我眼前又浮现出父亲那慈爱的模样。
酸菜鱼
■陈子原
我的家乡在浙江的一座小县城里,依山傍海。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我的家乡,禁渔期一过去,无数渔民便会驾帆下海,捕获一船又一船属于秋天的肥美。
因为家里人都喜欢吃鱼,所以我家的餐桌总是少不了各种鱼,也正是这个缘故,记忆中的家乡不仅带着江南水乡那吴侬细语的温柔,也充满了浓浓的鱼肉鲜香。
记得小时候,跟在妈妈后面看她烧菜是我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妈妈厨艺很好,清蒸、红烧、油炸都不在话下,其中最拿手的就是酸菜鱼。
大灶台下翻滚跳跃的火焰舔着锅底,不一会锅里的油开始冒起微微白烟,母亲把清理好的鱼轻轻放进锅里。灶前的我直勾勾地盯着那口沉重的铁锅,听着它滋滋作响,一旁忙碌的母亲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脸上却挂满微笑。
动筷前,母亲总喜欢把鱼鳔先夹到我碗里,温柔地说:“这是最好吃的一块,有嚼劲,还没有刺。”这是一位母亲对稚儿的爱护,此后我便有了吃鱼鳔的“癖好”,这个习惯一直保留至今,成了我入伍后慰藉思乡之情最好的方式。
时光荏苒,我渐渐地长大,从高中住校到参军入伍,算算这已经是离家的第6个年头。有时闻到厨房飘来的鱼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