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器官移植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今天的成果,很大程度上源于40多年前第一代器官移植探索者的大胆尝试——
✦ 1977年10月21日,瑞金医院为一名42岁的男性肝癌晚期患者进行了肝移植手术,拉开了我国器官移植技术发展的序幕;
✦ 次年,中国首例心脏移植再次诞生在瑞金,这同时也是亚洲第一例心脏移植术。
反复“演习”,只为等待这一天
1954年
美国人完成了世界上首例肾移植手术,这被视为现代器官移植的开端。
20世纪50年代中期
广慈医院(瑞金医院前身)外科就已开展了血管移植手术。
1959年
傅培彬在国内率先进行肝脏外科解剖研究。
1959年,傅培彬在国内率先开展肝脏外科解剖的研究,为此后肝脏移植打下基础
1963年
美国医生进行了世界上首例肝脏移植、首例肺移植后,董方中也开始了移植手术的准备工作,并指导林言箴等人创新性地进行肝移植动物实验。
20世纪60年代中期
广慈医院外科就已具备了开展肝移植和心脏移植的科学基础和技术储备。但在十年动荡期间被迫中断。过后,研究和实验得以恢复。林言箴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收集分析国外器官移植资料,以学习经验。团队还获得了普外科、内科消化组和血液组、麻醉科、检验科、血库的力量支持。两个月里,光动物实验就做了20多次,还进行2次联合实战演习,保证动物实验能顺利地过渡到临床。
1977年10月
一名有肝移植适应症的病人来到了瑞金医院。这名病人姓胡,是一名42岁男性肝癌晚期患者,外院诊断已无法手术。病人来瑞金后,医院立即安排了消化组江石湖参加外科查房,血液科王振义和王鸿利每天会诊调整凝血功能。傅培彬和董方中亲自参加病例讨论。经过多次讨论后确定唯有行肝移植手术才能挽救患者生命。10月21日,由林言箴等施行同种原位肝移植手术。李杏芳和王鞠武共同完成麻醉,黄宗明辅助。
第一例肝脏移植(右一)
为了保护好器官,手术室护士们用木榔头将大块冰块敲碎成冰粉,储藏在木箱子里作为“土冰箱”。为了到现场取供体,医生护士们争分夺秒。
肝移植手术时间非常长,在没有显微镜,没有血管缝针的情况下,林言箴只能凭着肉眼进行丝线缝合。阻断血管的只有橡皮筋,医生们必须根据阻断时间,动作极其迅速地缝合器官。为防止感染,做好病人的术后隔离,医生们在高压氧舱临时搭建了病房,由手术时护士愈惠芳负责护理。
手术后,病人接受了免疫抑制剂、止血、抗生素、胰岛素、补充凝血因子等治疗。术后,这位病人存活了54天。按照今天的标准,这是一次失败的移植。但是,在1963年3月世界上第一例人体肝移植到1967年7月的4年多时间里,全世界仅有3例肝移植手术,最长存活时间仅为23天。因此,瑞金医院第一例肝移植病人术后存活54天,在当时已经处在世界先进水平。1978年,瑞金医院又接连完成了3例肝移植,均获得成功,术后生存期分别为139天、200天及261天。
自制器械设备,完成心脏移植术
瑞金医院启动肝移植手术的同时,心脏移植的准备工作也开始了。1967年,南非医生完成世界上首例心脏移植。1977年11月初,瑞金医院张世泽等医生开始收集国外有关心脏移植手术的资料。在5个月的时间里,团队在动物身上共做了36次移植心脏的实验。
动物实验
由于心脏移植在我国原是空白,手术用的器械非常缺乏,从事心脏移植的医务人员就在实践中自己动手做器械,或请有关医疗器械厂协助制造,一共改进和制造了10多件器械、设备。缝合心脏需用的无损伤丝线,经不起拉伸,张世泽想方设法改进持线钳,请手术器械厂工人按照设计要求,造出无齿持线钳,解决丝线容易被拉断的毛病。诊断排斥异体情况用的心内活检钳,长达70多厘米,而只有火柴梗那么细,在手术器械七厂的工人帮助下,也制造出来。
1978年4月21日,胸外科张世泽、方立德站上了手术台,一枚3.5小时之前由周思伯医生取下的珍贵心脏供体,被送到了他们手上。手术持续了6小时15分钟,其中体外循环2小时22分钟,整个供心血管缝合时间只用了69分28秒,术后呼吸机支持26小时。
瑞金医院胸外科在外科团队的配合支持下,完成了中国第一例人类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手术,同时也是亚洲第一例心脏移植术。在克服了术后休克、排异反应、细菌感染等难关后,病人慢慢恢复,最终存活了10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