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坐月子”是中国的传统习俗, 而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同地方的饮食习俗和饮食文化也不一样。
那么各地都有哪些特色的月子餐呢?
我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 11 个地区的月子餐,快来了解一下各地的妈妈都是怎么吃的吧。
01 上海
地域特点
地处长江入海口,物产丰富、经济发达。
月子期饮食习惯
产后会喝较多的荤汤,比如母鸡汤、黑鱼汤、蹄膀汤等。每天要喝大约 3000 毫升左右的汤水,以便妈妈下奶。汤水口味清淡,在烹制过程中,很少添加花椒、八角、味精等调味料,只用少量的盐调味。另外,酒酿蛋花汤,也被认为具有下奶的功效,是产后必吃的食物。
产后要忌食生冷,可以适量吃些水果,吃的时候,用开水烫一下或者做成水果羹。
不少人选择月子中心提供的可口、清淡、营养的月子餐。而且随着科学坐月子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人认为,月子期间吃的方面没有特殊的讲究,只要注意营养均衡、合理搭配,满足产后身体恢复和泌乳的营养需要就可以了。
02 浙江
地域特点
处于长江三角洲南侧,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物产丰富。
月子期饮食习惯
月子期通常会在一日三餐的基础上再加 3~4 次的汤水或点心。
- 产后初期的饮食,以补气血、易消化为主,吃的较多的有红豆粥、猪肝粥、黑米粥等。
- 开奶前不主张吃油腻食物,乳汁分泌通畅后,通常会做鲫鱼汤、猪蹄汤、酒酿等汤类来促进乳汁分泌。还有一些比较有地方特色的催奶汤,比如鲶鱼汤、鱼腥草煮汤、通草鱼汤等。
- 产后红糖制作的食物较多,比如红糖粥、酒酿红糖蛋汤。当地人认为红糖有活血化瘀、排除恶露的作用。
- 不能吃辛辣刺激上火的食材,如韭菜、葱姜蒜、辣椒等,认为产妇吃了奶水会有火气,让宝宝出现眼睛红肿、眼睛分泌物增多等情况。
- 认为韭菜会有回奶作用,产妇不能食用。
03 广东
地域特点
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四季常青、降水充沛、气候湿热。
月子期饮食习惯
- 猪脚姜醋蛋是广东地区产妇坐月子时普遍必吃的滋补美食,被认为有健脾胃、补气血、祛风寒、通乳汁、散瘀血的功能。
- 在广东客家人居住的地区,整个月子里每天都要吃客家老黄酒煲的鸡。
- 潮汕地区的妈妈还会吃益母草来排恶露,喝温热的甜酒暖身子,喝红糖糯米粥补血。
- 吃大量的荤食,比如猪肚、猪肾、猪脚、瘦肉、花胶、鱼、鸡蛋等,其中鸡蛋吃得越多越好。
- 认为姜可以提升体内热气,常会用姜烹饪食物,比如姜炒梅菜干、猪脚姜汤、姜丝油菜。
04 台湾
地域特点
与大陆隔海相望,雨量丰沛、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富。
月子期饮食习惯
认为产后身体需调理,有“一排二补三调四养”的说法。
标准的台式月子餐是全米酒料理,不加一滴水,常用麻油和生姜烹饪食物。
讲究药食同源,常搭配中药材来烹制月子餐。
中部地区:四川地域特点
位于中国大陆西南腹地,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全国第二大藏区,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地域性民族风情。
月子期饮食习惯
在月子期间饮食以清淡(少盐、少油、少辣椒)为主,但坐完月子后,即使还在喂奶也会吃辣。
- 产后特色月子餐有很多,比如鲤鱼猪蹄通草汤、花生鸡脚汤、莲子薏米煲鸭汤、木瓜鲫鱼汤、无花果炖鸡等。
- 一天要吃 10 个以上鸡蛋,但是出月子后,很少吃或不吃鸡蛋,肉食也减少。
- 传统旧俗仍会有一些饮食忌讳,比如不能吃蔬菜水果、稀粥、动物内脏,喝荤汤时,只喝汤不吃肉、不喝牛奶等。
- 少数民族有特色月子餐,比如彝族的传统食品“砣砣肉”、藏族的“酥油茶”、羌族的“金裹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