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一哭就抱会宠坏吗?怎么抱才能培养安全感又不养成坏习惯?
有的家长说宝宝哭了好可怜,可是我又怕一哭就抱会宠坏宝宝。
亲朋好友警告我说小孩不要一直抱一直抱,会把小孩宠坏;可是心理学家又说0~1岁是宝宝建立安全感最重要的时期,不能放着宝宝哭,否则宝宝将来可能会没有安全感不独立;可是真的有那种动不动就哭,用哭来达到目的的小孩,一直无条件的回应,真的不会宠坏小孩吗?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到底要怎么抱才能够帮助宝宝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又不宠坏宝宝。
很多家长都听过来人分享告诉你小孩不要一直抱不然就会宠坏,那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有一位很有名的行为主义学家,他的名字叫作John Watson,他提出了一个理论说孩子一切的行为,都是奖赏和惩罚的结果,所以如果宝宝一哭你就抱他,他得到抱的这个奖赏之后,他就会继续的哭。那如果宝宝哭的时候你不抱他,他得到的处罚就是不抱,以后他就不会继续哭了。他出了一本书叫做《psychological care of infant child》(翻译书名就是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关怀)来教育各位家长。书里面说,父母对任何不想要强化的行为都应该要避免回应,换句话说,宝宝哭的时候你抱他就会强化他爱哭这个行为,所以宝宝哭的时候你不要回应他,不要强化这个行为,等他不哭的时候你再回应他,强化不哭这个行为。他的书里面还有其他的建议,比如说不要亲孩子,那如果你非亲不可,一天只能一次,而且只能选在晚上睡前说晚安的时候,在额头上亲一下就好;那你也不可以拥抱孩子,真的如果一定要抱的话,限制一天就是10分钟。早上起床看到孩子的打招呼方式,就是握手,因为这样子我们可以提早训练孩子培养良好的社交礼仪等等。看到这些话你可能觉得有点好笑,但是Watson的这个做法影响了好几十年,一直到20世纪末才开始出现了改变。
有个叫Eric Erikson的人提出社会心理发展8个阶段,其中指出第1个阶段就是宝宝出生后从0~18个月的婴儿期,它最主要的发展任务就是信任还是不信任。宝宝刚到这个世界上对所有的一切都是很不确定的,所以宝宝他会依赖他的主要照顾者来提供稳定的照顾。那如果照顾者提供稳定的、可预期的、可靠的照顾,宝宝就会发展出对人的信任感,那就算在有危险的情况之下宝宝依然能够感受到安全。但是如果照顾者对宝宝的需求有时候回应有时候不回应或是完全不回应,宝宝就会发展出不信任感、怀疑、焦虑等等。
差不多在同一个时期,另外一个心理学家他的名字叫John Bowlby,也提出了一个非常非常有影响力的理论叫作attachment theory,就是依附理论。强调孩子在婴儿时期与父母亲所形成的依附类型,会决定他们有没有安全感,会影响到孩子的人际关系,还有影响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在1969年有一个心理学家,他叫Mary Ainsworth,他做了一个实验叫做strange situation,就是陌生情境。那实验是把1~2岁的孩子放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面,一开始妈妈是在这个环境里面陪伴的,后来就有陌生人进来,然后慢慢离开。这时就观察孩子当下的反应,那接着妈妈再回来之后再度观察孩子对妈妈的反应。实验的结论就是如果在孩子的生长过程当中,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是Sensitive & Responsive,就是关注宝宝并适当回应,孩子就会有安全感而且能够独立探索环境。那如果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是冷漠、忽视、若即若离或者是过度的焦虑,孩子就没有安全感,矛盾、焦虑、回避或者是混乱,所以现在我们看得到的所有的书籍都是建议家长要回应宝宝的需求。
但是,明明就有很多的孩子习惯用哭来达到目的,一直无条件的回应,真的不会宠坏孩子吗?是的,我们是需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但是,疼爱跟溺爱是有分界的。孩子需要从家长身上感受到爱,孩子同样需要从家长身上学习到界限。家长需要帮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习惯,所以家长需要有原则。先设定好底线,那在这个底线之上,我们就能尽量地回应宝宝,但是若压到底线,家长就要温和的坚持。
所以孩子哭了要抱吗?要!那一哭就抱会宠坏吗?这不是没有可能的。那到底要不要抱呢?还是要抱,但是请记得两个观念和三个做法:第一个观念是给坚持哭就不抱的家长,那请你记得宝宝哭是有原因的,处理掉问题就不哭了。你的坚持哭就不抱,不哭才抱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孩子遇到问题,所以他才发出求救的讯号,你应该要做的是帮他或是教他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叫他不要呼救。问题还在孩子却不哭了,你觉得代表是什么呢?是问题消失了还是他放弃沟通了,所以第一个观点永远就是要记得宝宝哭是有原因的,处理掉问题就不哭了。宝宝至少要到6~8个月才开始理解因果关系,所以在这之前,他根本就不懂得那么复杂的操作。宝宝只知道我有事、我需要你,所以我就叫你,那因为他还不会说话,所以宝宝对你所有的沟通你听到的就是只有哭而已;第二个观念是给坚持一哭就抱的家长,那请你记得不要剥夺孩子学习的机会。随着孩子长大,孩子除了生理上的需求,他还需要发展社交和情绪管理,这些技能是需要学习的,只有你留一些空间让宝宝自我学习、自我安抚,孩子才有可能学会。如果你总是在第1分钟就替他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那么你的孩子永远都需要你帮他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把第一个观点和第二个观点给他融合一下,来根据宝宝不同的年龄,建议作出以下三种不同的回应方法:
第一种做法,如果你的宝宝是0~3个月,宝宝一哭,请你马上抱、马上处理问题,因为你是新手家长,你可能真的是带法上面有什么疏忽才导致宝宝哭的。而且宝宝才刚出生不久,各方面都还很不稳定,你是新手,宝宝也是新手,你们彼此都还在磨合、在适应。还有很重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三个月以下的宝宝,如果他身体有异状,通常的病程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因此0~3个月的宝宝哭了,建议马上抱起来,开始排除任何可能导致宝宝不舒服的原因。
第二种做法,如果你的宝宝是4~6个月,宝宝一旦哭了,请你先观察宝宝的需求,再帮忙处理问题。换句话说呢,请你按兵不动,观察一下他是在哭什么?想一下大概的可能性会是什么?如果宝宝是刚刚吃完奶,那现在哭了是不是需要拍嗝啊?是不是尿布湿了?那如果是刚刚自己玩了一阵子,现在在哭,那是不是无聊了或是想要找人,或是想睡了。那如果宝宝是睡到一半哭,那他是不是做梦了、尿湿了等等先判断一下,不用马上冲过去抱。比如有的宝宝睡醒后一分钟内就要喝奶,只要超过一分钟他就会哭得呼天喊地,宝宝是完全没有耐心等待。那我们仔细的想一下,如果宝宝肚子饿了,就一定要在一分钟之内喝到奶,通常也是因为家长有办法在一分钟之内把奶准备好,所以宝宝已经习惯一分钟之内就能够喝到,长期下来养成一分钟就要喝奶的习惯,但是这是可以改变的。当宝宝已经满三个月了,爸爸妈妈和宝宝已经经过三个月的练习,有经验了,磨合的也比较好了,宝宝也不像刚出生的时候那么的脆弱。这个时候宝宝有更多的方法来表达他的喜怒哀乐,所以请你给宝宝一点时间观察一下宝宝大概是什么问题,那如果他的问题不是那么立即就要处理的,比如说宝宝是自己放屁,把自己吓醒了,那你就给宝宝一点时间让他稍微自我安抚一下、学习一下,比如你给几分钟让宝宝自己有机会给自我练习,然后你再进去安抚宝宝,帮助处理问题。
第三种做法,如果你的宝宝已经是6~12个月或者更大了,当他一哭的时候,请你稍微等待,等待宝宝暂停哭泣的时候再抱。这个年纪段的宝宝他们的问题通常没有立即的危险性,所以就不用大人马上替宝宝立即处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再多给一点点时间,让宝宝有自己学习处理的机会。不过有一些是宝宝没有办法自己解决的,譬如说他尿布湿了屁股不舒服,他想要你帮他换掉;或者是宝宝睡醒了不想待在床上,想让人抱他出来玩。像这样的事情,他目前还没有能力处理,所以我们会来帮他处理,也不会放任他哭半个小时都不管。但是我们应对的方式就是再等一下,等孩子哭然后暂停下来换气休息的那个时候,你再轻松冷静的出现,那再平静冷静的回应他,这时候才帮他把遇到的麻烦解决了。我们并没有放任孩子有需求的时候不回应,而是我们给了一点点的时间,那这有两个好处,第一个是在这些等待的时间里面可以让孩子练习自我安抚,另外的呢是我们传递了一个讯息,我们告诉宝宝你不用哭那么久,也不用哭那么用力,你只要哭一下下就可以了,我就会来了。每一次每一次这样做,慢慢你就会发现宝宝的哭声不会那么凄厉,也不会哭的那么长久。因为宝宝知道,只要我叫人,我再叫一下你们就会来了。
其实宝宝这么可爱,你根本就舍不得不要抱,所以今天分享的还是建议你顺应着自己的心,想抱就抱,想亲就亲,真的不用管别人怎么说,因为等到宝宝长大了你就没得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