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梦见水一直上涨,女人梦见大河水涨好不好

首页 > 民生 > 作者:YD1662023-04-18 17:57:18

作为武汉市的中心城区之一,青山因武钢建区,随后又陆续建成一冶、武石化、461厂、471厂、青山船厂等12家国有特大型工业企业,形成了较为健全的钢铁冶炼、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工业体系,成为全国闻名的钢铁基地和重化工集聚区。戴家湖也从“农业户口”升级成为“工业户口”,被规划为青山热电厂的生产用地。

伴随着“十里钢城”的蓬勃发展,青山热电厂发电产生的大量粉煤灰无处可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戴家湖就成了倾倒粉煤灰的“理想”容器:几条管道从厂区接到戴家湖,日夜不停地排出黑色灰浆。

20世纪70年代,灰蒙蒙的泥灰取代了过去清澈的湖水,湖水变成了煤渣填埋场,戴家湖的“湖”从此消失。戴家湖的惨痛经历还远远不止于此。到了90年代,因为倾倒的粉煤灰越积越多,戴家湖又成了“戴家山”:十几米高的粉煤灰堆一度“溃堤”,粉煤灰顺着破口染黑了和平大道。

2002年,随着循环经济兴起,一批新型建材厂开始尝试用粉煤灰做砖。曾经被当作工业废料、人见人嫌的粉煤灰顿时变“俏”。几年工夫,有灰的地方,坑挖到十几米深,雨水积攒,“戴家湖”似乎回来了,却再也不复原来水清鱼游的景象。

“年吃半块砖,自饮洗脚水,名为青山,实为‘灰城’”,这是青山人的自嘲。青山区工业废气、废水、固废和燃煤消耗全市占比六成以上,区域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长期在全省垫底。

“过去为了发展牺牲了生态。现在要想发展,就要把生态找回来。”青山区委负责人说,青山立志要扫除“黑灰”形象,找回绿水青山。

女人梦见水一直上涨,女人梦见大河水涨好不好(5)

“放大头针弯,系上缝衣服的线,绑在竹竿上,就能从湖里钓到鱼。”青山区桥头村居民杨国旺老人儿时常在戴家湖钓鱼,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再次垂钓戴家湖,他足足等了一辈子,从小娃娃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

2013年12月,计划投资7000万元的戴家湖公园建设项目破土动工。历经16个月的精心营建,在完成粉煤灰清运、生态修复、恢复水体、景观改造后,戴家湖完成了它的第五次“变脸”:湖水重回清澈,盛夏荷花盛开,草坪上孩子们可自在地奔跑……

“我现在经常梦见儿时的戴家湖,梦见荡起双桨的美好时光,虽然它经历了一段灰色的日子,但我很幸运,又看见它变回波光粼粼的样子了。”作为戴家湖公园园史馆讲解员,76岁的胡昇见证了戴家湖一个甲子的传奇命运,每次给大家讲解戴家湖公园的历史,胡昇会给大家讲述那个口口相传的顺口溜,不过新版的最后加上了一句“10年代一个公园”。

作为武汉首个建在工业废弃物原址上的城市综合公园,戴家湖公园与紧邻的青山公园一同形成武汉市最大的单体“绿肺”,不仅成为周边10余万居民健身休憩的好去处,还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重生的戴家湖公园,没有掩盖它那段“灰色历史”,在公园北入口处保留了一面长10米、高2米的粉煤灰展示墙——“灰土上的花园”,让大家知道绿意葱葱的来之不易。

生态兴则文明兴。越来越多的人从“盼望青山”的等待,转变到“守护青山”的实践中来。

10年间,青山铁腕出击,先后关闭搬迁青江化工公司、青山冶金化工厂、华美饲料公司等一批排污企业,搬迁拆除23个沿江砂石码头,协调春笋集团腾退2.5万平方米控规绿地并完成绿化建设,清除国电青山电厂63万吨灰渣……

重拳之下,“灰城”慢慢被拭去了尘土,逐渐展露出本来的青翠面容:辖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从33.7%提升至76.2%,优良天数增加149天;多个湖泊水质从劣V类大幅提升为Ⅳ类、Ⅲ类;近五年建成11座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14平方米,位居武汉前列。

女人梦见水一直上涨,女人梦见大河水涨好不好(6)

从天兴洲顺江而下,在青山区东北部的一处沿江厂区,几只水鸟正掠过成荫绿植,各色锦鲤在处理达标的排放水池里自在游弋,道路两侧千株鲜花竞相吐艳。一街之隔,便是纵横密布的银色管廊和数座近百米高的乙烯塔,生产装置正开足马力进行生产,每年近百万吨的“化工母料”从这里发往全国。

“从建厂至今,我们环保投入累计超过20亿元。”中韩(武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安全环保部部长夏取胜说。通过加强管理、应用新技术和设备等手段,这个中韩两国在全球能源化工领域最大的合资项目,外排污水和废气达标排放率已达到100%。

明代文人王世贞因迷恋青山美景,游兴未了地写下“武昌在前头,透巡不肯去。为爱青山矶,且对青山住”的诗句。今日在他曾驻足的青山矶远眺,江水滔滔满眼绿,乙烯塔前白鹭飞,现代工业与碧水蓝天相映成趣。

2020年初,湖北单体最大的数据中心——武钢大数据中心一期在青山正式开始运营。“大数据中心属于高耗电项目,而该中心位于武钢厂区内,使用的是钢厂富余用电,对客户而言,能源保障高,电费便宜。”武汉武钢大数据产业园有限公司党委*、董事长丁明星介绍。

随着城区形象不断提升,青山区域内商贸服务业加速发展,奥山世纪城、武商城市奥莱、印象城等商业综合体相继落户,长江云通、柏斯钢琴、黑芝麻科技等新技术企业纷至沓来。经过多年努力,青山区二、三产业结构比已由78:22优化至61.7:37.3,昔日的“红钢城”跃变为“青山绿城”。

2022年,青山区工业技改投资占比武汉市排名第一,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97家,增幅达46.2%。创新力量驱动下,青山区地区生产总值已跨越900亿元大关,正在向着“千亿城区”加速迈进。

家居绿水青山畔,人在春风和气中

初来青山,首先吸引人的是街区内的一连串地名:建设一路、工人村街、厂前村、简易村、自建村……一个个地名,一条条街名,皆是红火年代的时光印记。

厂前村,因地处武钢厂区的前面而得名;简易村,源于建设武钢时的工厂职工和家属住的简易工棚;自建一村、自建二村和自建三村,由单位筹备材料,工人自己动手修建住房,又按修建的时间顺序来依次命名……

为挺起共和国的“工业脊梁”,20世纪50年代,10万多产业工人从天南地北聚集武汉市青山区。随着一座座高炉、一排排厂房拔地而起,一个新兴的钢铁基地逐步成型。与此同时,顾不上规划设计、日夜赶建起来的大量简易工棚和村落,环绕着厂区渐渐形成武汉乃至华中地区最大的棚户区。

“以前晚上消防车一响,我就吓得跑出去看。”在青山区工人村街居住了大半辈子的刘桂华老人回忆说,她一家三代6口人曾经挤在34平方米的工棚中生活多年。“那时的房子大多由青砖加石棉瓦搭建而成,再加上分布密集,万一失火,就会‘火烧连营’。又由于排水系统缺乏,一旦下雨,地势低的家里就会‘水漫金山’。”

时光荏苒,这些低矮简陋的平房和它们的主人一样渐渐老去。进入21世纪以来,还有13709户共4万余人在此“蜗居”,约占青山区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近三分之二的居民是低收入家庭,其中上万户居住面积不到50平方米。因为低矮潮湿,配套设施简陋,居民们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强烈。

为了补齐对棚户区居民的“历史欠账”,从2006年起,武汉市在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开始逐步探索形成“政府主导、银企联动、市场运作”的青山棚改模式。老旧破败的棚户逐渐在拆迁改造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社区。

如今的工人村街道,楼房外立面整修如新,幼儿园、活动室和配套商业设施等一应俱全。小区实施海绵工程,铺上渗水砖,改变了雨天污泥、积水混流的状况。绿化带里补种了紫薇花、栀子花、桂花,加上原有的枇杷树和橘树,宛如一个花果园。

从34平方米的棚户,搬到86平方米的电梯房,从破破烂烂的棚户区,到现在绿草如茵的现代化小区……回忆今昔对比,作为2015年搬入棚改回迁社区青和居的第一批居民,刘桂华笑容满面。

女人梦见水一直上涨,女人梦见大河水涨好不好(7)

随着最后一个棚改还建房项目青馨居小区在2016年底启动回迁安置,青山区1.37万个棚户家庭终于全部告别“忧居”,搬进宽敞明亮、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小区。

青宜居、青惠居、青康居、青和居、青雅居等5个“青”字头社区,组建成了华中地区最大的棚改回迁社区和武汉市最大的公租房小区,圆了大伙儿期盼数十年的安居梦。有搬入新居的居民自己总结:“这既是‘青山’的‘青’,也是‘青年’的‘青’,更是‘青史’的‘青’!”

由大杂院到新社区,新挑战也随之而来:一方面,人们的精神需求随着居住方式和环境改善“水涨船高”,过去粗放式社区管理路子已难以适应;另一方面,人际关系褪去了“大院熟人”的余温,同时,低收入、困难群体多,老年人集中,居民结构复杂,居住环境更迭没能改变一些陋习……这里成为社区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面对新情况,青山区把解决居民“鸡毛蒜皮”小事当作大事,创新社区治理体系,通过“天天敲门组”“顺顺吧”“好样的工作队”等载体让居民在家门口解决纠纷,提供“四点半学校”“社区好味到大食堂”等服务分别为青少年和困难老人提供托管、就餐,全面提升居民安全感、幸福感。

“现在小区周边超市、药房随处可见,学校、医院等配套齐全,去年地铁还修到了小区门口。”刘桂华笑着说,从棚户区搬到高楼里,自己已是心满意足,没想到这几年,生活质量还在不断提升。

“近3年来,社区陆续安装了高空探头、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智慧电梯,新建了300多个电动车停车位。”武汉市青山区青和居社区党委*桂小妹向记者介绍说,一系列群众急难愁盼的“大事小情”被一一解决,精细化、智能化正在延伸到社区治理的方方面面。

女人梦见水一直上涨,女人梦见大河水涨好不好(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