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野钓鲫鱼,红虫与蚯蚓是不可或缺的优良钓饵,在实践中红虫的诱鱼效果强于蚯蚓,而蚯蚓素有“万能饵”之称,四季皆可使用,红虫主要应用在深秋、冬季,那么这条颜色鲜红、气味鲜腥的红虫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能胜过蚯蚓,笔者以此为起点,尽量深入、详细地解开红虫的“秘密”,众钓友也对其有更深的认识。
钓鱼人对红虫的误区冬季使用红虫者众多,甚至每个钓鱼人必备品,尽管如此,对红虫的认识仍有一定的欠缺。
首先,红虫是摇蚊的幼虫,营养丰富,其中高蛋白占比达到了50%,对鱼的生长发育效果显著。红虫主要以水体残存的有机碎屑为食,也不会污染水质,相反有净化水质的作用,常用来作为检测水体环境和污染状况的指示生物。尽管如此,红虫本身无细菌、病毒,不少钓鱼文章也摇旗呐喊,让钓友方向使用,真是这样吗?显然不准确,红虫体质柔弱,在打捞、运输、包扎的过程中,接触空气后表皮瞬间沾染大量细菌,而本身红虫内含高蛋白,细菌、病毒在其表皮大量繁殖,而红虫颜色鲜艳,体积又小,表皮有损伤也难以察觉。冬季笔者曾用手指撵红虫,再钩刺,多次之后,手指有瘙痒的感觉,偶尔出现阵痛现象。笔者的一位朋友,也因使用红虫,手指、手掌通红、脱皮,最后吃了一个多月的草药才痊愈,自此再也不使用红虫了。所以钓鱼人使用红虫,应格外留意,尽量避免直接接触。
其次,红虫易招惹小鱼,难钓大鱼,部分钓鱼人信以为真,而实际远非如此。红虫自带一股腥味,与蚯蚓的土腥味不同,红虫的腥味属于“鲜腥”,强烈甚至有些“冲”。冬季水温低,水底的大量的浮游生物已消亡,水质清澈、水体偏瘦,而红虫的腥味也正基于此,在水体显得突出。而鱼的嗅觉灵敏,加之自然水域小鱼数量多,一旦感知到腥味,便迅速聚集到窝点,给钓友的印象则是易招小鱼,其实更说明了红虫对鱼有极强的吸引力。笔者曾有两个红虫钓到过3斤的鲤鱼,半斤的大板鲫更是爆护。不少钓鱼疑问,那为何蚯蚓钓的鲫鱼比红虫整天要大一些,这里则涉及到鱼食变化的问题,小鱼对气味浓厚、诱惑力大的食物更感兴趣,而大鱼则可接受一些气味淡的食物,但仅限于接受,还是钟情于腥味浓厚的气味。
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红虫的诱鱼效果上文是钓鱼人对红虫的几个认识误区,而钓鱼人最关心的是怎么用红虫更快、更方便的钓到更多的鱼,那么具体有哪些方法呢?
1、红虫钩挂的方式有直接钩刺、皮筋捆绑、制成“肉夹馍”拉饵。先说直接钩刺,这种使用这种方法的人多,上鱼频率不错,有钓友坚持认为将红虫表皮刺破,更容易吸引鱼。其实这种想法过于单一,首先是鱼的嗅觉远超人的认知,鲤鱼可将藏在淤泥的红虫用嘴唇供出,所以红虫的汁液流淌出,起到的作用并非人所想的那么大。另外汁液流出,红虫失去了活性,颜色了淡了许多,在水里用不了多长时间便泡成了白皮,对鱼的吸引力大减,更换红虫相对频繁。而捆绑红虫,红虫在水里可长时间保持活性,不必频繁更换红虫,但用捆绑法,夹带的红虫量大,适口性略微差些。肉夹馍兼顾了饵料与红虫的优点,诱钓结合,缺点是消耗量大,具体不再详述。
2、尽管红虫优点多多,但红虫无法雾化,需要提前打窝,将鱼聚集到窝子里。而冬季水温低,常用打窝的红虫颗粒雾化慢,所以红虫颗粒如何雾化,直接影响最终的效果。笔者认为主要通过两个方法,一是将红虫颗粒事先用热水浸泡,最后半融化半颗粒的状态,最好装入水溶袋打窝或用锥形打窝器。二、通常购买的商品红虫颗粒有水溶剂,使用之前,先把水剂加入,这样可强化颗粒的诱鱼效果。
写在后面本文从钓鱼人对红虫的几个常见误区入手,再到如何更快、更好地发挥红虫的钓鱼效果,可见再好的钓饵也有它的局限性,也有它使用不便的地方,所以钓鱼人掌握更多的用饵知识、技巧,对于提高最终的渔获有不小的帮助。
原创:野钓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