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我们会想到的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的人。但是提到五谷,估计大多数人都是分不清,记不牢的。但五谷的历史却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前。
"五谷"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代。对于"五谷"的说法,通常有两种说法,一为"黍、稷、麦、菽、稻",二为"黍、稷、麦、菽、麻"。为何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据考证,可能于当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农作物的品种数量还是比较多的,不同地区种植着不同种类的农作物,五谷的说法在各地也就说法不一了。
五谷起源
原始时代,人们主要依靠打猎和拾捡野果充饥,尚没有谷物一说。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出现了农业文明。人们开始收集植物的种子,并挑选出优良的种子进行种植和培育。这一举动很大程度上改变当时靠天吃饭的现状,人们可以更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解决温饱的问题。而那些植物的种子也逐渐有了分类和名字,人们对它们寄托了更多的希冀和期盼。
五谷分类
菽指豆,在我国多指大豆。大豆作为五谷为数不多的能产油的一种作物。很好的弥补植物油来源稀缺的这一不足。这也让人们日益重视豆地种植。有很多诗句也说明了大豆在中国粮食作物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比如《诗经》日"采菽采菽,筐之莒之。"等。能产油的大豆也流传到了其他国家,成为传播中国农业文明的一个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