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场所众多,如河沟、水道、湖泊、农村鱼塘及黑坑等,所以周围的水体环境存在差异,鱼情也各不相同。正值初冬时分,本文的重点讨论影响大水面鱼情的因素及如何斩获更多渔获。
鱼在哪里要钓鱼首先知道鱼在哪里,而鱼选择栖息之地又受到水温、气压、溶氧量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湖泊、大河道等大水面,还应从这几个因素入手,探寻鱼的位置,具体如下:
1、水温:自然水域的水温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阳光的辐射,光照越强,水温越高;反之光照越越弱,水温越低;二是水深,冬季阳光辐射能力降低,水体表面温度受冷空气影响较大,而水在4摄氏度密度最大,受重力而沉在水底。所以深秋、冬季湖泊水面深度越大,水温越高,且稳定。如果冬季天气晴朗,阳光辐射能力强,水体受热上浮,中上层水温大于底层温度。所以冬季鱼群通过鳃血管及表皮的微血管感知水体温度的高低变化,通知大脑做出反馈,游弋到深水区或者水草密集温度较高的水域;等到上层温度升高,鱼又从底层向中上层浮动。
2、溶氧量:水体的溶氧量对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冬季空气干燥低温,空气下沉,气压大,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压迫力”,将更多空气“压”入水中,虽着水深增大,动力减弱、水体的阻力增强,溶氧量逐渐减少。同深度下,冬季水体的溶氧量高于其他季节,这也为鱼情栖息深水区提竿了前提条件。另外,随着冬季温度进步降低,大水面远离岸边的水域结冰的概率小,而靠近岸边低温上冻的可能性极大,水面结冰,阻碍水体与外部的空气交换,加之水温低,进一步迫使鱼群向深处、远处游动、栖息。
综上所述,冬季影响鱼群习性的两个重要因素,水温与溶氧量的变化,迫使大部分鱼向大水面的深水区、可避寒挡风的草丛处栖息、躲藏。当然,鱼的活动充满了随机性,会有一部分鱼游弋到浅水区逗留,但数量少,个头小。
如何垂钓既然知道鱼群大部分时间栖息在大水面的深水区,那就扬竿垂钓就可以?没有这么简单,主要是水温低,鱼的活性差,并不表示鱼在深水区不游动;鱼的摄食*低,并不表示不摄食。那么如何解决?方法具体如下:
1、打窝聚鱼:要把游动的鱼聚集到一起,提高钓点的鱼群密度,打窝必不可少。冬季水温低,水分子间的布朗运动弱,窝料雾化速度缓慢,夏季只需1个小时的时间,冬季则需要2-3小时,甚至更长。气味受温度降低的原因,传播速度也受到抑制,传播距离减小。而鱼活性差,对气味的敏感度降低,也需强刺激才引起鱼的兴趣。所以冬季在大水面打窝,一是要求提前打窝,长期养窝;二是窝料避免死窝的前提下,气味需浓厚强烈。
2、饵料选择:首先要确定目标鱼,而冬季开口觅食的鱼种较少,像北方山东等地,也就鲫鱼、鲤鱼、白条等少数鱼种还开口,且鲤鱼口偶尔零星几个。冬季鲫鱼偏好腥香,腥味为主、香味为辅。冬季大风天气多,钓远钓深需用长竿,所以使用面饵容易脱落,具体使用结合具体情况。冬季像蚯蚓、红虫这类荤饵,土腥味浓厚、含高蛋白极易引起鲫鱼的注意,所以用他做钓饵,刮风天气也不担心掉落,因此使用者较多。
3、浮漂选择:冬季多风且大水面水域宽阔,因此风浪较大,吹动浮漂作用摇摆,加之距离较远,不宜观察浮漂动作,所以建议选用枣核型、长脚长尾的浮漂,抗风浪强,加粗两目便有观察。鱼口轻,鱼吸入饵料的动作轻微,浮漂质量的好坏格外重要,因此冒着寒冷垂钓,准备一款高端质量可靠发票也是值得的。
4、线组选择:冬季鱼口轻,鱼线越细越好,而水越深要求的水线型号相对越大,两者存在矛盾,解决的方法就是保住拉动目标鱼不切线的情况下,尽量降低鱼线型号,以减少对鱼口信号的损耗。同样,鱼钩满足目标鱼的情况下,越小越小。比如平使用0.8 0.4,现在则需要1.0 0.6线组了。
写在后面冬季大水面钓鱼,首先准确判断出大鱼的位置,通过打窝将鱼聚集到窝子,再注意线组、浮漂等细节,冬季斩获目标鱼也不是难事!
原创:野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