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3125136050@qq.com
霉 霉 馍
作者 一杯清茶
正在加班,电话突然响起,是办公室一个小兄弟。“周哥,还在加班啊,吃了没?”“没呢。”趁着接电话的空,我伸了一下懒腰。
“那我给你捎点吃的,你吃啥?”小兄弟很温情地问道。“嗯,那就馍加菜吧,”“你呀,真个老陕,就爱吃个馍,馍有啥好吃的,整天馍夹菜……”
电话那边,传来小兄弟似乎揶揄的声音,我笑了笑,心想你个小屁孩懂个啥,再说,现在即就是不夹菜的馍都强我小时候就着菜吃的霉霉馍上千倍呢。
我的老家在华州农村,平常大家都自己蒸馍吃,一蒸一大锅,一锅三五篦子。馍是我国北方传统面食之一,相传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通常用碱水把酵面调匀和在小麦面粉里,醒发后加工成圆形或者方形蒸熟,松软可口,营养丰富,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关中人手巧,岁时节日,总会根据不同需求,做出各种花型和颜色的礼馍。
现在人们餐桌上的都是雪白松软的馍,可小时候的我们除了半黑不白的黄灰面馍,就是又硬又涩的黑馍或者用包谷、红苕等加工出来的杂粮馍。姑且不说无论怎样在锅里馏都干硬得令人难以下咽,单就有得吃能填饱肚子我们就觉得幸运无比,能有一两个白馍吃对我们来说那就更算得上是上天莫大的恩赐了。
以前,在我的华州老家,每年腊月二十三一过,家家户户就会根据自家客人的多少蒸上三五锅馍,一直吃到正月十五。那时候农村人没有冰箱,过了破五,天气变暖,馍上就会长出小黑点。淳朴的农村人将好点的馍带给外出打工、上班的儿女们,剩下的留给自己吃。馍霉了就用抹布擦一下,擦不下的就拨掉皮,然后在尺八锅里馏半小时。十五一过,馍再次发霉。好不容易填饱肚子的乡民们谁敢随意糟蹋粮食?于是人们有的把馍切成片,晾晒成馍干,据说干馍片吃了能养胃。
有的索性用它蒸成馍花麦饭。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妈妈做馍花麦饭的情景。妈妈将馍上的黑点擦干净,发毛的拨皮,然后把它们捏碎放入斗盆中,稍微浸水后捞出,再用手捏干,接着拌入少许油、适量的食盐、花椒面等入味,最后放到篦子上,在尺八锅上蒸制,大约十五分钟左右出锅。出锅后,妈妈还会用炒好的韭菜葱花或辣子蒜水做“臊子”,给我们做成美味的馍花麦饭。对于我来说,天下所有的美食,都不如当年妈妈做的馍花麦饭。
记得有一年夏天,家里案板上晾着带有黑点的馍,我趁妈妈不注意,怀里悄悄藏了两个,走到巷口正准备扔,碰见从地里干活回来的本家三爷。“建娃,给爷送馍来了。”“嗯,我随机应变,“就是有点发霉。”“没事,里面好着哩。”三爷一边说,一边招呼我去他家。
走进三爷家,只见三爷熟练地把那两个霉霉馍皮拨掉,掰成碎块放在碗里,用开水透过两遍,然后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那碗开水泡馍。“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个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人,一个清苦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只有他才知道这两个馍里洒下了多少辛劳的汗水,从此,三爷的煎水泡馍就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里。
记忆里这样的生活细节很多,每每想起总是感慨连连,但从此,我再也不忍心也不敢随意糟蹋粮食了。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人也大部分用上了冰箱,不会再为囤馍发愁了;有的干脆连馍也不蒸了,直接到馍店买现成的,吃多少,买多少,就不会再吃霉变的馍了。
感叹当年吃霉霉馍的同时,也为曾经的吃法感到后怕——发霉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霉菌以及微生物,食用后会对肠胃产生刺激,严重的会出现恶心、呕吐,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当然,在那个贫困的年代,吃这些霉变的食物也实属无奈之举,如今生活在这个物质极大丰盛的时代,倍感幸福。年轻人也无需忆苦思甜,只要不随便浪费食物,就不只是一种行为习惯,更是一种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正应了时下最应景的那句话——天地“粮”心,珍食莫蚀。
作者简介:一杯清茶,渭南市华州区人,从事公安交通管理工作。闲暇之余,爱好书法和文学,文笔流畅,朴实。曾在西部法制报、渭南日报、渭南文坛等媒体发表《早餐忆事》《故乡的那片柿子林》《记忆中的那辆加重自行车》《夜雨茫茫耀警徽》《老周夸头盔》《送伞》等作品。
转载来源:作者推荐·素简文苑
原文作者:一杯清茶
整理编辑:素简文苑、华州文史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