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是我国粮食生产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农民的重要财产。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在农田上种树、挖塘等现象,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影响了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旨在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保护农民利益。本文将对这些政策和措施进行简要介绍,并提出一些应对建议。
首先,要明确不同类型的耕地有不同的用途管制。我国的耕地分为永久基本农田和一般耕地。永久基本农田是依法划定的优质耕地,要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保障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种植面积。永久基本农田不得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种植苗木、草皮等用于绿化装饰以及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植物;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挖湖造景、建设绿化带。
一般耕地应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一般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应当经依法批准,并且要实行年度“进出平衡”,即除国家安排的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难以复耕、河湖水面自然扩大造成耕地永久淹没外,应当通过统筹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整治为耕地等方式,补足同等数量、质量的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
其次,要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监管。粮食生产功能区是指按照国家重要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划定的主要从事粮食生产的区域。各地区要把粮食生产功能区落实到地块,引导种植目标作物,保障粮食种植面积。不得擅自调整粮食生产功能区,不得违规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建设种植和养殖设施,不得违规将粮食生产功能区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范围,不得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超标准建设农田林网。
最后,要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国家将继续实施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推进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提高种粮规模效益。完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实施稻谷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继续推进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支持建设粮食产后烘干、加工设施,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粮食经营效益。
综上所述,国家对农田种树的政策有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旨在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保护农民利益。对于已经在农田上种树的农民,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处置,不搞“一刀切”。对于永久基本农田上种树的,要按照法律法规予以清理整治,并恢复耕地属性;对于一般耕地上种树的,要按照相关政策进行审批和补充耕地;对于符合条件的林果业项目,要给予适当的支持和补偿。同时,农民也要树立正确的土地利用观念,不要盲目追求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发展,要积极参与粮食生产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