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种果树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猴子栽果树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首页 > 农林牧渔 > 作者:YD1662023-11-17 14:08:05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得分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其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同时,他们对于简单的事物有所掌握,同时对熟悉的知识有所感悟,具备表演的*。 现在班里大部分学生都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对学习较为感兴趣、有信心。对学习充满热情,能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活学活用。学生能够课前做好准备,课堂气氛活跃,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发言、思考,声音响亮。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并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讨论。对于不理解、不明白的知识点,大家养成了当场质疑的好习惯,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解决。

一、教学目标 :

1、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要急于求成。

2、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要急于求成。

二、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抓重点词语,品味课文的内容,进而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法: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品读感悟法。让学生通过品读、交流,从而明白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要急于求成。

四、教学思路:《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简短的童话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教学时抓住动物的特点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懂得做事要有主见、有耐心。以导“说”、导“演”、导“读”、导“疑”的过程来让学生学习本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朗读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猴子急于吃果实,没有一点耐心的情态。同时,注意读出三种鸟的语言个性。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我构建、学习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而,为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深入研读课文体会感情。通过抓关键词、多种形式的读,悟情传情,内化迁移。

五、评价设计:

评价手段:口头评价与使用工具评价。

评价方式: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师生共评。

六、课堂实施:

1.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检测方面,使用阅读习惯星级评价表检测学生的阅读习惯,由小组长负责。

2.在有感情朗读课文时,通过自我评价、学生评价、老师评价等描述的评价,尽量从正面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一环节使用朗读习惯评价表。

3.对于字词、课文内容等知识点的整体掌握情况,通过学生课堂表现综合测评试题进行评价。

七、不良习惯表现:

1、课前预习不认真,三分之一的学生读不通课文,字音读不准,加字或漏字。2、课堂上会小声讲话、玩东西、精神不集中;

3、课堂发言不积极;

4、没有养成倾听的习惯,同学发言,自己就趁机讲话、玩东西;

5、书写不认真,做笔记速度慢。

八、好习惯策略引领:欣赏激励,多元性评价、榜样引领、提醒修正、个案跟踪、低声躬行

八、预习作业:

1、读通课文,至少读三遍。

2、用圈圈出本课生字。

3、标出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猴子种果树”这个童话故事。(师板书课题)

2、生读题质疑。

你从课题中读出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指名交流)

3、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只猴子种了哪些果树?结果怎样吗?

(1)指名交流。

(2)出示:小猴子种果树,先种的是( )树,听了( )的话后,改种( )树;又听了( )的话后,改种( )树;接着听信了( )的话,改种( )树。最后,(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一种自主精神,一种怀疑心态,一种探索意识。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很好地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习惯培养】1、主动提问题的习惯: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2、归纳小结的习惯:既培养了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又对上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小结。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回答)

(2)师:梨树苗的成长是不需要每天都浇水、施肥的,可是猴子为什么这样做呢?(指名回答)

(3)指导朗读:猴子想吃果子的心情多么急切啊!你能把猴子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各自试试看。(各自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设计意图】第1自然段的教学,先让学生自由读,再交流读懂了什么?接着,引导学生分析猴子的做法;最后得出猴子想吃果子的心情多么急切。可见,读书不仅要读出字面上的意思,还要透过文字读到人物的心里去,这一环节让学生思考,猴子为什么天天去给梨树苗浇水、施肥,使学生体验猴子的内心世界。

【习惯培养】 体验法: 用体验,在孩子的成长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养成教育中融入体验的元素有助于孩子更好、更深刻地体会习惯养

成的重要性,丰富内心世界,改变行为习惯。

(二)学习2、3自然段。

(1)过渡: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2)出示2、3自然段内容,各自轻读。

(3)指名答:结合学生的回答理解“农谚”、“梨五杏四”的意思。

师讲“农谚”

学生自读乌鸦的话,思考“梨五杏四”的意思。

板书:五 四

(4)教师扮演乌鸦,范读乌鸦的话。

小朋友,乌鸦的话是什么意思?

(5)指名答

你现在就是这只乌鸦,请你对猴子说说这段话,注意把你的意思读出来。

师生评议

(6)听了乌鸦的话,猴子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指名答 板书:等不及

请你读出猴子的心急来。师生评议

(7)分角色朗读2、3自然段

同桌练读,指名几桌戴头饰赛读,师相机进一步指点。

(8)师小结:没有耐心的猴子等不了五年的时间,所以它梨树没栽成。

【设计意图】第二、三自然段的教学,教师先以“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为切入点,让学生轻声读,交流问题。再理解“农谚”、“梨五杏四”的意思。接着,分析乌鸦的话,交流猴子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最后,再分角色朗读2、3自然段。可见,这一环节的教学,以扶为主,渗透“读-悟-读”学习方法的指导。

【习惯培养】 以读促悟法: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只有让朗读指导与学生的理解感悟和谐共存,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正所谓“品读促悟,熟读深思子自知”。

(三)学习4、5自然段

(1)请小朋友自己读读4、5自然段,你有什么发现?(与2、3自然段结构相似)

(2)你能读懂吗?

4人小组互相交流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3)全班交流:说说猴子为什么杏树又没种成。

板书:三 也等不及

(4)练读课文。(4人小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指名几组试读,师生评议。)

(四)学习6、7自然段。

(1)自由读。

(2)读懂了什么?请把你读懂的通过朗读告诉大家。评议

(3)师小结:桃树要等三年才结果,猴子还是等不及,于是他拔掉桃树,种两年结果的樱桃树。板书:还是等不及 二

【设计意图】第四、五自然段和第六、七自然段这两部分与第二、三自然段结构相似,内容简单、浅显。因此,教学时由扶到放,指导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大胆交流的能力。

【习惯培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从新课程改革以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流。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为老师们广泛采用,它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分享意识、创新思维的主要载体,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有效学习。

(五)学习第8自然段。

引读,猴子哪里知道__________,一连几年___________。

板书:难栽

(六)学习第9自然段。

(1)引读:就这样,这只猴子_____________。

(2)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板书:一事无成

【设计意图】第8、9自然段的教学,教师先出示相关段落,再采用引读法“猴子哪里知道_______,一连几年___________。”“就这样,这只猴子________。”来教学。通过分析交流,板书:难栽 一事无成

最终,学生明白了:这只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是因为没有主见、没有耐心。

【习惯培养】分析问题的习惯:阅读是一个民族精神发育和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也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教师引导学生读书,善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总结全文:

1、小朋友,现在谁能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这只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

2、送小朋友一句话:欲速则不达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总结全文,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

【习惯培养】总结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通俗一点说,学习的主体及学生学有所获即为有效。

四、拓展延伸:

1、猴子栽了几年的果树,结果却什么也没有种成,什么果子也没有吃着,它怎么也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看,它哭得多伤心啊!假如你们就是小动物,你会怎样安慰它?

2、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作为知识的延伸与总结。既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习惯培养】拓展延伸既是一个学以致用的环节,又是一个提炼升华的过程。设计精当、运用得当的拓展延伸,定能为语文课堂添上一抹亮丽的色彩。 要设计有效的拓展延伸,首先要明确课堂设计是否有效的评价标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

五、板书设计:

8、 猴子种果树

梨------杏------桃------樱桃------什么树也没种成

五 四 三 二

等不及 也等不及 还是等不及 难栽

“樱桃好吃树难栽”

(没有耐心,没有主见)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展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了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

【习惯培养】在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基本有两个 ,一是视觉 ,二是听觉。板书是使学生通过视觉而获得知识信息的。在学生接受信息的两个渠道中 ,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记忆时间 ,比从听觉获得信息的时间要长几倍。板书便于学生巩固知识 ,因而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很好途径,我认为此次的板书设计体现了课本内容与思维的同步,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猴子种果树》》教学反思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简短的童话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适合儿童诵读。教学中能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表演,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本课的教学要求是: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事要有耐心、要有主见,否则什么事也做不成的道理;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教学一开始时,我先激趣导入:“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猴子种果树”这个童话故事”,揭示课题,并就题设疑:让学生回忆“这只猴子种了哪些果树?结果怎样?”引出了精读感悟课文内容。在精读感悟课文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了解猴子种果树的经过和结果,明白做事如果急于求成,没有主见,到头来什么事都办不成的道理。

在教学课文的第二至八自然段时,根据课文三层意思内容相近和叙述形式相似的特点,先扶后放,渗透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认为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时候要以扶为主,提出问题: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乌鸦是怎么对猴子说的?猴子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让学生先读,再让他们思考,学生在读完后,都积极地进行思考,我发现他们个个都抢着回答问题,只是在回答的过程中,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的能力还比较差,但是其他学生能及时地给予理更正。本文中有三句农谚:“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对这三句农谚的理解学生基本上都能用自己的话来说,用自己的感觉去理解。

教学时抓住动物的特点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懂得做事要有主见、有耐心。以导“说”、导“演”、导“读”、导“疑”的过程来让学生学习本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朗读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猴子急于吃果实,没有一点耐心的情态,同时注意读出三种鸟的语言个性。

总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采用了“体验法、以读促悟法”,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分析问题的习惯等”。对这篇课文的内容,孩子们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前提下,可以启发引导,展开讨论,对猴子的评价可以多元化。在最后的提问中,学生对于“猴子为什么最后什么树都没有种成”以及“你会对猴子说什么”这两个问题都很有想法,能够积极动脑思考,回答得也都不错,说明理解了这篇课文的寓意。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明白一个道理,让学生以这个寓言故事来教育自己,使自己不会犯小猴子的错误。(着课教师 储丽梅)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