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之前,温馨提示:快乐出钓,安全第一;文明作钓,爱惜环境;为娱而钓,幼鱼放流!
笔者当地有一条人工河,河中主要以鲫鱼、鲤鱼、草鱼为主。因无人放养,河中鱼的密度不大,特别是鲤鱼、草鱼更是稀少,可以用水广鱼稀来形容,但是鱼的个体较大,最大者可达6、70斤。因人工河离家较近,只有两三里地,也就成了笔者野钓的最常去处,每年的夏秋两季,都要在此河守钓一段时间的草鱼。
今年从8月12日开始到现在,在同一钓位,用同样钓组、饵料夜钓,已经守钓了近二十天。在这近二十天的守钓中,有几晚鱼口很好,曾一夜连中4尾草鱼!但也有几晚一口没有,整夜以“空军”结束!为什么会有这种巨大的渔获差呢?抛开天气的阴、晴、下雨及一些人为因素,我们还是要寻找一些其它原因!
寻找其它原因前,笔者先举两晚本次守钓中的突出例子。通过例子中的实钓情况,再与钓友们寻找渔获差的原因所在。
例子一:8月17日天气多云,距离14、15日的大雨已经过去两天,河水逐渐由浑浊转清。受大降雨影响,人工河上游的水库继续泄洪,河中水流较急,走漂严重!笔者用7.2米鱼竿作钓,铅坠在15克左右,大漂重坠挂嫩玉米钓跑铅,但是浮漂还是经常被水流淹没,无奈之下只能抓浮漂淹漂后的大顶漂,也就是钓友们常说的抓“死口”!当夜天气虽多云,但是空气的温度、湿度都较合适,温差变化不大,空气较干燥。一夜共钓获5尾草鱼,半斤以上大鲫鱼数尾,3两左右小翘嘴数尾,可以说在水广鱼稀的野河作钓,整夜有鱼口,渔获已经相当不错!
例子二:8月18日天气依旧多云,继续守钓,钓点、钓组、饵料、钓法完全没有改变,上游水库继续泄洪,河中走水依然严重!当夜作钓到夜间11点之前,断断续续的一直有鲫鱼和小翘嘴的吃饵动作,不过没有草鱼中钩。11点后空气变的潮湿,借着灯光也能看见水面有水气升气,可以看到鱼竿上慢慢出现细小的水珠,也就是钓友们常说的鱼竿起雾了。从11点以后出现水气,鱼竿开始起雾到天亮,6个多小时中几乎无鱼吃饵,就连鲫鱼、翘嘴也停止了吃饵动作!整夜守钓草鱼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相邻的两天夜钓,同样是多云的天气,同样的水情,同样的钓点、钓组、钓法、饵料,却有着巨大的渔获差异呢?个人分析:这主要和鱼竿的起雾有关!
为什么鱼竿会起雾呢?其实这就是所谓的水气凝结现象!秋季一天中的气温变化对比其它季节较明显,温差变化较大,特别是深夜与中午温度相差十几度。但是受散热快慢的影响,水温的变化相对气温要小的多。当深夜气温明显下降时,水温往往会大于气温,这时钓友们用手试水温,会感觉到水是温热的。当水温明显高于气温时,受气温与水温差的影响,水面会有水气升起,温差越大水气升起越多!当水面有水气升起,水气遇到竿壁就会凝结挂附在鱼竿上,鱼竿外壁出现细小的水珠。
为什么又说鱼不开口和鱼竿起雾有关呢?了解了鱼竿起雾的原因,再寻找鱼不开口的原因就容易多了!当气温与水温差较大,水面开始升起大量水气时,受水气的阻隔,空气中的氧气无法与水面的水分子进行充分的结合,从而导致水域中水溶氧量降,水气上升越多,空气中的氧气5水面结合越少,水域中的溶氧量越低!钓友们都知道,鱼类对于水的溶氧量较敏感。水溶氧量降低时,鱼类会出现觅食不积极的现象,水溶氧量较低时,鱼类会出现离底上浮,甚至“浮头”、“翻塘”现象,这种情况下鱼类已经停止觅食,作钓时也就出现了停口现象!
为什么说“鱼竿起了雾,钓鱼坐不住”?在夜钓中,特别是秋季温差较大的夜钓中,受气温与水温差的影响,当水面有水气升起,鱼竿有了起雾现象,这时受水溶氧量降低的影响,鱼类出现活跃度降低,觅食不积极,甚至停口的现象。这时秋季的深夜我们再继续作钓,也很难会有鱼口,大部分钓友也就坐不住了,开始收拾钓具,打道回府了!
鱼竿起雾后有,作钓时有没有应急方法?当水面雾气较大,水气上升严重时,不建议钓友们继续夜钓,可以改钓早上天刚亮之后。水气上升不严重时,可适当的钓近一点或钓浅一点,由深水改为浅水作钓,其作钓效果会好一些!原因是水域中水溶氧量偏低时,浅水的溶氧量比深水高一些,水位越深水溶氧量越低!浅水区的水溶氧量高一些,鱼类的活跃度与觅食积极性也就高一些,也就相对鱼口好一些。
关于“鱼竿起了雾,钓鱼坐不住”的原因,及鱼竿起雾后的应急方法就与钓友们探讨到此!最后,在此呼吁钓友们:小鱼、母鱼、籽鱼请放流!如需带走,仅取一餐便足矣!为以后有鱼可钓,切不可多贪!
我是大王的钓鱼日记,原创手写不易!如果您看完觉得有点意思,烦请加个关注。更多更好的钓鱼问题及视频,期待与您探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