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鱼密度计算方法

首页 > 农林牧渔 > 作者:YD1662023-11-23 15:17:37

四、苗种合理放养的依据

苗种密度的合理投放是渔业生产最重要的环节,池塘养殖的水体容纳量有一个合理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1.放养密度小

苗种密度投放过低不能充分利用水体和饵料,单产低,效益可能差一些。密度过小,虽然生长较快,但浪费池塘水面,肥料和饵料的利用率也低,单位成本往往还会增高,影响效益。

在养殖过程中,如果鱼类生长良好,浮头较少,饵料系数低于一般水平,则证明放养密度合理。从来不浮头也不正常,表明密度过稀,产量低效益微溥。

2.放养密度大

苗种密度投放过高,则生产过程中易造成经常性缺氧浮头,或因过多的排泄物又会使池塘的水质恶化,容易引起鱼病暴发。密度太大,饵(饲)料往往不足,活动空间变小,特别是到后期鱼体长大时,水质条件较差、溶氧量低,生长就变慢,可能饵料系数会高一些。

如果密度过大至超出水体承受能力时,会造成低溶氧综合症(长期缺氧)或者个体偏小而如期不达上市规格。如果鱼类生长较差,又经常出现浮头,而且出塘规格偏小,饵料系数一般都高,则证明放密度过大,应适当减小密度。

3.综合确定苗种放养密度的因素

确定苗种放养密度时,要根据品种、水源、鱼池条件、肥料或饵料来源、放养时间的早迟、地区及气候差别、管理水平、市场行情以及资金丰欠等情况来灵活判断,据此确定合理的密度。

池塘养鱼密度计算方法,(13)

五、投放时节和苗种大小

在渔业生产中还有一个大多不经注意的问题:投放时节和苗种大小的问题。

首先投放时节的问题,一般惯例是冬春低温季节运苗下塘,认为温度低鱼儿代谢强度小,耐运输是最大的优点,但是,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每年放苗后死苗事件频繁发生,有时不论采取何种救治手段也不可逆转,每年造成的损失估计全国应该以数千万元计算,给本身就不景气的水产行业犹如雪上加霜。其实,苗种运送难免不会受伤,恰恰此时的“伤鱼最怕低温”,因为水霉病在冬春时节时是它的专属,如果避开低温调整下塘时间,建议每年的11月前和3月后下苗为宜,有时虽然在热天(不是三伏高温天)运输有一定的难度,但苗种下塘后大不了患发赤皮(外伤)病,也不会象水霉病那样难治且顽固

至于下塘苗种规格的大小问题,大多数的人喜欢投放大苗,但就有一个问题出现了,越大的鱼越容易受伤,越小的鱼挣扎强度要小得多,受伤的概率就要少得多。在实际生产中,本文此处以草鱼长度10厘米左右的苗种与每尾一三两大小的草鱼斤两苗种相比较为例,在同样的一个(比如一年)生长周期中,其最后的长成个体规格并无多大悬殊,都可以达到三五斤的个体,或许斤两大苗种可以提前上市而已,但鱼伤死苗的风险很大。

还有一个须注意的事项:小苗的增重倍数大得多,养鱼的利润与鱼的增重倍数密切相关,增重倍数越大,养殖成本相应的就低,当然效益就大得多。还有,大苗种和小苗种两者的成本差异也很大,长度10厘米左右的草鱼苗种多为每尾几角左右,但草鱼斤两苗种也许每尾一元至几元不等,无意中就增加了前期的投入。总之,小苗不容易受伤存活率风险小,大苗受伤风险大得多,这些方面都得加以考虑。

池塘养鱼密度计算方法,(14)

六、水产养殖终端盈亏的关键

水产养殖终端盈亏的关键是出塘上市规格,有的地区追崇养大体鱼,殊不知鱼体养得过大表明生产时间就越长则风险更大,难免中途不发生意外,既不能小也不能过大,符合消费潮流,卖价及其效益就会好得多。还有,在养殖策略上改变“片面追求产量”的做法,高产不一定高效,而须“不图高产,只求高效”,在苗种放投上力求密度适宜,种类优化。

(刘文俊 2020.01.01)

池塘养鱼密度计算方法,(15)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不充或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水产养殖#

上一页1234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