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元素之一。水肥一体化中科学合理施用磷肥意义重大。
第一、磷肥对作物的意义及缺磷症状
1、磷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植物体内几乎许多重要的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磷。
(2)磷是植物体内核酸、蛋白质和酶等多种重要化合物的组成元素。
(3)磷在植物体内参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能量储存和传递、细胞分裂、细胞增大和其他一些过程。
(4)磷能促进早期根系的形成和生长,提高植物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能力,有助于植物耐过冬天的严寒。
(5)磷能提高许多水果、蔬菜和粮食作物的品质。
(6)磷有助于增强一些植物的抗病性,抗旱和抗寒能力。
(7)磷有促熟作用,对收获和作物品质是重要的;但是用磷过量会使植物晚熟结实率下降。
2、作物缺磷症状
植物缺磷时植株生长缓慢、矮小、苍老、茎细直立,分枝或分蘖较少,叶小,呈暗绿或灰绿色而无光泽,茎叶常因积累花青苷而带紫红色。根系发育差,容易老化。由于磷易从较老组织运输到幼嫩组织中再利用,故症状从较老叶片开始向上扩展。缺磷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少而小、成熟延迟、产量和品质降低;轻度缺磷外表形态不易表现。不同作物症状表现有所差异。
小麦和其它小种子作物缺磷时,一般生长受到抑制,更容易感染根部病害。缺磷植株仍然可能保持看似正常的绿色,但生长缓慢,成熟晚。当缺磷严重时,叶片枯萎,有的品种在其阴蔽处出现紫色或红色。 玉米缺磷植株瘦小,茎叶大多呈明显的紫红色,缺磷严重时老叶叶尖枯萎呈黄色或褐色,花丝抽出迟,雌穗畸形,穗小,结实率低,推迟成熟。棉花缺磷植株生长迟缓,叶片表现出比正常植株更深的绿色,开花延迟,棉铃着铃差;在生长后期,叶片出现未老先衰。
第二、土壤中磷的形态
磷素以众多的化学形式(库)存在于土壤中,就其化合物属性而言可分为有机磷和无机磷化合物两大类。
土壤中的磷素大部分以迟效性状态存在,土壤中可被植物吸收的磷组分,包括全部水溶性磷、部分吸附态磷及有机态磷(有的土壤中还包括某些沉淀态磷),这些可以被植物吸收的磷统称为有效磷。在化学上,有效磷定义为:能与32P进行同位素交换的或容易被某些化学试剂提取的磷及土壤溶液中的磷酸盐。在植物营养上,土壤有效磷是指土壤中对植物有效或可被植物利用的磷,当采用化学提取剂测定土壤有效磷的含量时只能提取出很少一部分植物有效磷,因此有效磷时常也称为速效磷。
第三、磷的运移性及滴灌施用磷肥的影响因素
土壤中的难溶性无机磷大部分被铁、铝和钙元素束缚,一般来说,在酸性土壤中,磷与Fe3 、Al3 形成难溶性化合物,在中性条件下与Ca2 和Mg2 形成易溶性的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与Ca2 形成难溶性化合物。
在N、P、K三大肥料中,磷的移动性最小,磷在土壤中扩散距离仅为3~4 cm,土壤中施入磷肥后,在较短时间内磷的有效性及移动性迅速降低,其主要原因为土壤对磷的吸附和固定。
传统施肥下磷肥是一次性施肥,施肥时间和作物吸收时间之间有较大时间间隔,这个时间间隔就是不同磷肥固定和转化的时间。水肥一体化的基本原则就是“一水一肥制,不同时期的肥料施用量多数单位是根据作物需肥规律采取中间多,两头少的方法来进行分配和确定”,对于新疆大部分作物,除了出苗水到头水之间间隔时间超过30天,其他时间施肥时间间隔均为7-10天。换句话说,水肥一体化下,单次施磷肥,从滴入土壤到供应施肥间隔作物生长的磷肥需求,只需要满足7-10天即可。
灌溉施肥下磷素的移动性由众多因子共同影响和决定:(1)水是最重要的因子,如果没有水的供应,即使在含磷较高的土壤中,磷也不大可能进行迁移。灌水量大使磷在土壤中的亏缺范围和亏缺强度加大。相反,在灌水量小或土壤干旱时,土壤磷养分的扩散受到抑制,在土体中的移动性下降。(2)灌溉时间,当施肥量相同时,灌溉时间越长,磷的移动越大;灌溉频率则对磷的移动无显著影响。(3)土壤质地,磷肥渗透深度为砂壤土>壤土>粘土。
第四、四种水溶性磷肥的特性分析
1、磷酸一铵又称磷酸二氢铵,化学式NH4H2PO4,式量115.03,为二元氮磷复合肥料,是水溶肥中主要的原料,无色四方晶体,密度1.803g/cm3,熔点190℃。溶于水显弱酸性。在空气中稳定,熔点190℃。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加热分解放出氨,水溶液呈酸性。在10~25℃100克水中溶解度为9~40克,常温下( 20℃)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7.4g。磷酸一铵在土壤中的NH4 比其他铵盐容易被土壤吸附,因为在中性条件下容易离解,形成的NH4 被土壤胶体(负电)吸收,同时形成的H2PO4-也是作物可吸收利用的形态。和铵离子共存的磷酸根离子特别容易被作物根系吸收。在作物生长期间施用磷酸一铵是最适宜的。
目前相关标准包括GB 10205-2009磷酸一铵、磷酸二铵、HG/T 5048-2016水溶性磷酸一铵等8个相关国家标准。新疆水肥一体化中磷酸一铵主要执行的是HG/T 5048-2016水溶性磷酸一铵标准,外观为白色或浅色晶体或粉末,无肉眼可见机械杂质,其技术要求如下表,水肥一体化下,建议选择总养分≥72%的磷酸一铵。
2、磷酸二铵又称磷酸氢二铵,其分子式为(NH4)2HPO4,相对分子质量132,纯品含氮21.2%、P2O553.8%。其结晶形态为单斜晶体。水溶液呈弱碱性,pH8.0。磷酸二铵易溶于水,常温下( 25℃)在水中的溶解度为41g磷酸二铵为灰白色或深灰色颗粒。磷酸二铵可溶于水,溶解摇匀后,静置状态下可长时间保持悬浊液状态,而有些假的磷酸二铵溶解摇匀后,静置状态下很快出现分离、沉淀且液色透明。磷酸二铵在烧红的木炭上灼烧能很快熔化并放出氨气。目前主要执行的是GB 10205-2009磷酸一铵、磷酸二铵。
3、磷酸脲(CO(NH2)2·H3PO4),又称为尿素磷酸盐或者磷酸尿素,是由等摩尔的磷酸和尿素反应生成的一种具有氨基酸结构的磷酸复盐。磷酸脲是一种无色透明棱柱状晶体,该晶体呈平行层状结构;它的分子量为158.06,密度为1.74g/cm3,熔点为115—117℃,含氮为17.7%,含磷(P2O5)44.9%,1%水溶液的pH值为1.89。磷酸脲作为基础肥源,将可充分发挥其控制土壤pH值,减少土壤氨挥发,提高土壤氮肥利用率,活化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优势;同时可以利用其在滴灌中沉淀少、结垢少、少堵塞的优势发展滴灌设施,提高滴灌系统的使用寿命,发挥其作为滴灌复合肥的优势。目前相关标准包括NY/T 917-2004饲料级 磷酸脲和GB/T 27805-2011工业磷酸脲,2个相关国家标准。
4、磷酸二氢钾是一种浓度高、易溶于水、无氯的高效磷钾复合肥,磷酸的二酸式钾盐(KH2PO4),含磷(P2O5)52%,钾(K2O)34%,是白色或淡黄色结晶,20℃时相对密度2.39,吸湿性弱,物理性质良好,易溶于水,水溶液酸性,pH为3~4,1%,磷酸二氢钾溶液的pH值为4.6。磷酸二氢钾属于新型高浓度磷钾二元素复合肥料,其中含五氧化二磷52%左右,含氧化钾34%左右。它是无色四方晶体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有不法分子用元明粉和硫酸钾等假冒磷酸二氢钾,元明粉和硫酸钾的外观发白,而磷酸二氢钾晶体透明,从外观可以鉴别。磷酸二氢钾没有特殊气味,能完全溶解于水,没有沉淀,并且溶解的速度很快,水溶液呈酸性,不溶于乙醇。将磷酸二氢钾放在铁片上加热,不燃烧,也无气味,熔化为透明液体,冷却后凝固为半透明的玻璃状偏磷酸钾。目前相关标准包括HG/T 2321-2016肥料级磷酸二氢钾、HG/T 2860-2011饲料级 磷酸二氢钾、HG/T 4511-2013工业磷酸二氢钾等7个相关国家标准。
第五、四种磷肥对比分析
1、磷酸一铵VS磷酸二铵
(1)磷酸一铵相对磷含量高于磷酸二铵;
(2)磷酸一铵的水溶液水溶液呈酸性,而磷酸二铵水溶液呈弱碱性,对于新疆土壤,酸性更适合于新疆土壤施用。
(3)磷酸一铵市场产品相对单一,而磷酸二铵中存在以磷酸一铵添加其他氮肥做磷酸二铵销售的情况。
(4)根据“HG/T 5048-2016 水溶性磷酸一铵”和“HG/T 4132-2010工业磷酸氢二铵”中的水不溶物对比分析12-61-0的磷酸一铵的水不溶物小于0.3%;18-46-0的磷酸二铵的水不溶物没有明确规定,但是明确规定一等品中有效磷酸二氢铵大于95%即可,而“HG/T 4133-2010 工业磷酸二氢铵”中一等品中磷酸二氢铵大于98.5%,水不溶物小于0.1%;说明磷酸一铵的水不溶物的标准要高于磷酸二铵。
(5)另外,磷酸二铵的市场叫磷酸一铵更复杂。
2、磷酸一铵VS磷酸脲
(1)磷酸脲可控制土壤pH值。磷酸脲1%水溶液的pH为1.89,本人研究生五年试验数据表明长期试验磷酸脲土壤pH略有降低。
(2)磷酸脲有利于活化土壤中的钙镁等,增加中微量肥料的效应。
(3)磷酸脲对于盐碱地有一定帮助。
(3)磷酸一铵的磷含量高于磷酸脲;磷酸脲从养分角度讲比磷酸一铵差一点。
3、磷酸一铵VS磷酸二氢钾
(1)磷酸一铵是氮磷二元肥,磷酸二氢钾是磷钾二元。
(2)磷酸一铵价格相对低于磷酸二氢钾,按照磷养分计算磷酸一铵更加优惠一些。
(3)磷酸二氢钾市场比较混乱,产品质量鱼龙混杂,建议正规厂家或者留样保存。
整体上,四种磷肥个人建议在滴灌中优选磷酸脲和磷酸一铵配合,但是不建议单一替代;喷灌水肥一体化中,磷酸二氢钾可以重点考虑,当然如果一些作物在硫酸钾或者氯化钾中有待考虑的时候,可以考虑磷酸二氢钾;磷酸二铵一定分清楚是大量元素水溶肥还是真的磷酸二铵,大量元素水溶肥要从原料角度讲了,真的磷酸二铵多用基肥少在北方滴施。另外,聚磷酸、过磷酸钙等产品在一定作物上可以配合施用。
本问部分内容节选自,本人(梁飞)主编或者共同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水肥一体化实用问答及技术模式、案例分析》、《正确选择肥料与科学施肥》、《科学灌溉与合理施肥200题》3本书的部分内容。
作者:梁飞谈水肥;欢迎大家关注和转发;转载请私信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