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赛鸽的朋友,都希望得到一羽好鸽,同样,也会经常感概好鸽难得,事实上,中国并不缺好鸽,而是缺少发现好鸽的眼睛。如果仅以成绩定鸽的话,那好鸽确实不好寻,今天笔者要说的是,除了比赛成绩、鸽子表象特征外,怎么去鉴别一羽好鸽。
通过对鸽子表象特征如鸽眼,羽翼等去的品评一羽好鸽的观点特别多,这其实是一个静态的综合评定,它缺少一个赛鸽最重要的动态特质指标-----肌肉的抗疲劳耐力指标。
抗疲劳耐力指标有两个内涵:第一、长时间飞行后胸肌蛋白养分的流失消耗程度。第二、长时间飞行后胸肌及精神状态重新恢复时间的长短。赛鸽的体能胸肌修复是每个鸽友非常重视的问题。赛鸽归巢后会有胸肌干瘪、稀便的现象,而这种情况的恢复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是受到不同品系特质遗传的影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和特质,并不是后天通过反复训放获得的。因为训鸽车只能加深赛鸽对赛途的记忆力和心理适应力,进而完成肌肉对一般飞行疲劳的适应度。同时营养药物的补充也并不能控制赛鸽在长时间连续飞行时由肌肉蛋白质转换为飞行动能消耗量的多少。通常提到的颠峰状态,也仅仅是指赛手使用药物促使生理周期提前或尽可能地维持延长其时间。
除了遗传因素,赛鸽归巢后的胸肌干瘪程度会受到胸骨凸凹的影响,分为两大类:
一、胸骨高的赛鸽归巢后胸肌干瘪程度较浅,但胸骨干瘪程度却要严重得多。这类胸骨高的赛鸽由于受到过高的胸骨影响,胸肌向两侧排列生成的肌肉组织受到限制,从附着剖面(头部)正面观察胸肌形状偏于三角形,这样就使连接翅膀最近的胸肌位置肌肉减少。所以这样的赛鸽大多只能胜任400公里以内的赛距,一旦赛途延长,其原本有缺点的胸肌就不能支持其飞行速度,其抗疲劳指标就大打折扣,归巢后手感一把刀,胸肌损伤恢复的时间也会很慢,再参赛复放会一站比一站慢,甚至不归。
二、胸骨浅的赛鸽由于胸骨附着的肌肉可以向两侧伸展,其与翅膀联接的部位腋下胸肌发达,从正面观察胸肌饱满充盈,形状似球形,手感舒适。这样的胸肌较第一类胸肌不仅抗疲劳耐力指标大幅度提高,其支持飞翔速度和程距也同时延长,并能保证其归巢后胸肌及精神状态的恢复时间也会很快。尽管它们有区别于第一类的胸骨和胸肌,可它们其中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生来具有的那种抗疲劳耐力的遗传基因,归巢后依然需要相对较长时间的恢复过程。不过在实际比赛过程中确有其中那一小部分,500—700公里归巢后胸肌仅有微微失水现象,几口水下肚后,追雌、占窝、争斗,精神依然抖擞,水便持续时间很少的个体出现(通常讲的赛后不掉膘)。
因此,在训放归巢后,可以通过这样的分析,去观察,发现并找出上述那两大类中的特殊个体,然后精心育种使这一遗传特质保持并延续,培育出能胜任多关赛,并经得起复放的特殊群体,这也是赛鸽运动爱好者未来育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