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灼伤的图片,茶花灼伤的图片欣赏

首页 > 农林牧渔 > 作者:YD1662024-02-11 14:58:03

【八】 黑翅粉虱

属同翅目粉虱科。中国各产茶省均有分布。除为害茶外,还为害柑桔、油茶、梨、柿、葡萄等多种植物。若虫寄生在茶树叶背刺吸汁液,并诱发严重的烟煤病。病虫交加,养分丧失,光合作用受阻,树势衰弱,芽叶稀瘦,以致枝叶枯竭,严重发生时甚至引起枯枝死树。

成虫体橙黄色,薄敷白粉。复眼肾形红色。前翅紫褐色,上有7个白斑;后翅小,淡紫褐色。卵新月形,长0.25mm,基部钝圆,具1小柄,直立附着在叶上,初乳白后变淡黄,孵化前灰黑色;若虫体长0.7mm,黑色,体背上具刺毛14对,体周缘泌有明显的白蜡圈;共3龄,初龄椭圆形淡黄色,体背生6根浅色刺毛,体渐变为灰至黑色,有光泽,体周缘分泌1圈白蜡质物;2龄黄黑色,体背具9对刺毛,体周缘白蜡圈明显。蛹椭圆形,初乳黄渐变黑色。蛹壳椭圆形,长0.7—1.1mm,漆黑有光泽,壳边锯齿状,周缘有较宽的白蜡边,背面显著隆起,胸部具9对长刺,腹部有10对长刺,两侧边缘雌有长刺11对,雄10对。

一年发生4-5代,以2-3龄幼虫在叶背越冬。发生不整齐,田间各种虫态并存,在重庆越冬幼虫于3月上旬至4月上旬化蛹,3月下旬至4月上旬大量羽化为成虫,随后产卵。各代十二龄幼虫盛发期为5月至6月、6月下旬至7月中旬、8月上旬至9月上旬、10月下旬至11下旬成虫多在早晨露水未干时羽化,初羽化时喜欢荫蔽的环境,日间常在树冠内幼嫩的枝叶上活动,有趋光性,可借风力传播到远方。羽化后2~3天,便可交尾产卵,多产在叶背,散生 。或密集成圆孤形。幼虫孵化后作短距离爬行吸食。蜕皮后将皮留在体背上,以后每蜕一次皮均将上一次蜕的皮往上推而留于体背上。一生共蜕皮3次,2~3龄幼虫固定为害,严重时排泄物增多,煤烟病严重。

防治方法

(1) 剪除密集的虫害枝,使果园通风透光,及时中耕、施肥、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虫能力。

(2)黑刺粉虱的防治指标为平均每张叶片有虫2头,即应防治。当1龄幼虫占 80%、2龄幼虫占20%时即为防治适期。可选用40%乐果、50%马拉硫磷。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5%扑虱灵乳油1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1500~2000倍液。安全间隔期相应为10天、10天、5天、14天和6天。黑刺粉虱多在茶树叶背,喷药时要注意喷施均匀。发生严重的地区在成虫盛发期也可进行防治。

(3)黑刺粉虱的天敌种类很多,包括寄生蜂、捕食性瓢虫、寄生性真菌,应注意保护和利用。

茶花灼伤的图片,茶花灼伤的图片欣赏(9)

【九】粉蚧

粉蚧,Pseudococcidae;英文名通称 mealybugs,小型吸汁昆虫。分布全球,适应各种环境。雌虫卵圆形,行动迟缓,长约1公分,体外有白色黏粉。雌虫和幼虫群集在叶背。雄成虫中胸有一对发达的前翅,体末有发达的生殖鞘。危害农作物、果树、园林、森林和牧场。

蚧壳虫主要寄生在茶花枝叶上,特别是叶片的主脉、叶缘及叶背,用刺吸口器刺叶肉或枝条皮层组织,吸取养分。使得叶面出现凹陷的黄斑点,或叶背有白色棉花状斑块,或者枝条出现粉色瘤状小突起,叶片转黄、卷曲,甚至脱落。植株生长不良,花蕾掉落。 山茶在室内、大棚栽培时,如通风不好,易受蚧壳虫危害。

改善茶花的通风透光条件,抑制蚧壳虫的生长和繁殖。

【治疗方法】

1、在蚧壳虫的孵化期,喷施较高浓度的*虫剂,可用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喷*防治或洗刷干净。还可用40%氧化乐果5倍液涂杆。45%的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

在高温高湿、通风透气不良的条件下,特别是秋冬季长时间搁放于棚室期间,其茎干及叶片上,易出现蚧壳虫危害。

加强通风透光,注意控制环境湿度。发现少量活虫体,及时用湿布抹去,也可用透明胶带将其粘去。生产性栽培,可于其若虫孵化盛期,用25%的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狂*蚧对蚧壳虫防治特效,使用狂*蚧800-1000倍液进行均匀喷雾。

茶花灼伤的图片,茶花灼伤的图片欣赏(10)

【十】矢尖蚧

成虫雌蚧壳箭头形,常微弯曲,长2—4mm,棕褐至黑褐色,边缘灰白色。前端尖、后端宽,1、2龄蜕皮壳黄褐色于蚧壳前端,蚧壳背面中央具l条明显的纵脊,其两侧有许多向前斜伸的横纹。

雌成虫体橙黄色,长2.5mm左右。雄介壳狭长,长1.2—1.6mm,粉白色棉絮状,背面有3条纵脊,1龄蜕皮壳黄褐色于前端。雄成虫体长0.5mm,橙黄色,具发达的前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腹末性刺针状。卵椭圆形,长0.2mm,橙黄色。若虫1龄草鞋形,橙黄色,触角和足发达,腹末具l对长毛;2龄扁椭圆形,淡黄色,触角和足均消失。蛹长,长1.4mm,橙黄色,性刺突出。

甘肃、陕西年生2代,湖南、湖北、四川3代,福建3—4代,以受精雌虫越冬为主,少数以若虫越冬。1龄若虫盛发期大体为:2代区5月下旬前后,8月中旬前后;3代区5月中下旬,7月中旬,9月上中旬;3—4代区4月中旬,6月下旬一7月上旬,9月上中旬,12月上旬。成虫产卵期长,可达40余天,卵期短,仅1—3小时,若虫期夏季30一35天,秋季50余天。单雌卵量70一300粒,第3代最多,1代次之。卵产于母体下,初孵若虫爬出母壳分散转移到枝、叶、果上固着寄生,仅1—2个小时即固着刺吸汁液,体渐缩短,次日开始分泌棉絮状蜡粉,2龄触角和足消失,于蜕皮壳下继续生长并分泌介壳,再蜕皮变为雌成虫。雄若虫1龄后即分泌棉絮状蜡质介壳,常喜群集于叶背寄生。天敌有日本方头甲、多种瓢虫和小蜂。

防治方法

(1)加强综合管理,使通风透光良好,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虫能力。(2)剪除蚧虫严重枝,放在空地上待天敌飞出后再行烧毁。亦可刷除枝干上密集的蚧虫。(3)保护引放天敌。(4)药剂防治以若虫分散转移期施药最佳,虫体无蜡粉和介壳,抗药力最弱。可用40%乐果乳油500—l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600一8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25%亚胺硫磷或*虫净或30%苯溴磷等乳油400—600倍液、50%稻丰散乳油1500一2000倍液。也可用矿物油乳剂夏秋季用含油量0.5%,冬季用3%一5%或松脂合剂夏秋季用18—20倍液,冬季8—10倍液。如化学农药和矿物油乳剂混用效果更好,对已分泌蜡粉或蜡壳者亦有防效。松脂合剂配比为烧碱2:松香3:水10。

茶花灼伤的图片,茶花灼伤的图片欣赏(11)

【十一】蚜虫

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包括蚜总科(又称蚜虫总科,学名:Aphidoidea)下的所有成员。目前已经发现的蚜虫总共有10个科约4400种,其中多数属于蚜科。蚜虫也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 其中大约有250种是对于农林业和园艺业危害严重的害虫。蚜虫的大小不一,身长从一到十毫米不等。蚜虫的天敌有瓢虫、食蚜蝇、寄生蜂、食蚜瘿蚊(aphid midge larvae)、蟹蛛、草蛉以及昆虫病原真菌(entomopathogenic fungi,含绿僵菌)。蚜虫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十分广泛,但主要集中于温带地区。另外,物种的多样性在热带比在温带要低得多。蚜虫可以进行远程迁移,主要是通过随风飘荡的形式来进行扩散;例如,莴苣蚜虫被认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从新西兰传播到塔斯马尼亚。 而一些人类活动也可以帮助蚜虫的迁移,例如对附着蚜虫的植物进行运输的过程。

蚜虫——繁殖最快的昆虫。蚜虫俗称腻虫或蜜虫等,隶属于半翅目(原为同翅目Hemiptera),包括球蚜总科Adelgoidea和蚜总科Aphidoidea。蚜虫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热带地区分布很少。世界已知约4700余种,中国分布约1100种。前翅4~5斜脉,着生于触角第6节基部与鞭部交界处的感觉圈称为“初生感觉圈”,生于其余各节的叫“次生感觉圈”。蚜虫为多态昆虫,同种有无翅和有翅,有翅个体有单眼,无翅个体无单眼。具翅个体2对翅,前翅大,后翅小,前翅近前缘有1条由纵脉合并而成的粗脉,端部有翅痣。第6腹节背侧有1对腹管,腹部末端有1个尾片。其中小蚜属、黑背蚜属及否蚜属为中国特有属。

体长1.5~4.9毫米,多数约2毫米。有时被蜡粉,但缺蜡片。触角6节,少数5节,罕见4节,感觉圆圈形,罕见椭圆形,末节端部常长于基部。眼大,多小眼面,常有突出的3小眼面眼瘤。喙末节短钝至长尖。腹部大于头部与胸部之和。前胸与腹部各节常有缘瘤。腹管通常管状,长常大于宽,基部粗,向端部渐细,中部或端部有时膨大,顶端常有缘突,表面光滑或有瓦纹或端部有网纹,罕见生有或少或多的毛,罕见腹管环状或缺。尾片圆椎形、指形、剑形、三角形、五角形、盔形至半月形。尾板末端圆。表皮光滑、有网纹或皱纹或由微刺或颗粒组成的斑纹。体毛尖锐或顶端膨大为头状或扇状。有翅蚜触角通常6节,第3或3及4或3~5节有次生感觉圈。前翅中脉通常分为3支,少数分为2支。后翅通常有肘脉2支,罕见后翅变小,翅脉退化。翅脉有时镶黑边。

蚜虫分有翅、无翅两种类型,体色为黑色,以成蚜或若蚜群集于植物叶背面、嫩茎、生长点和花上,用针状刺吸口器吸食植株的汁液,使细胞受到破坏,生长失去平衡,叶片向背面卷曲皱缩,心叶生长受阻,严重时植株停止生长,甚至全株萎蔫枯死。蚜虫为害时排出大量水分和蜜露,滴落在下部叶片上,引起霉菌病发生,使叶片生理机能受到障碍,减少干物质的积累。

蚜虫的繁殖力很强,一年能繁殖10~30个世代,世代重叠现象突出。雌性蚜虫一生下来就能够生育。而且蚜虫不需要雄性就可以*(即孤雌繁殖),如果人类以蚜虫的速度繁殖后代,则一个女人一天生下的婴儿可以坐满一个网球场。蚜虫与蚂蚁有着和谐的共生关系。蚜虫带吸嘴的小口针能刺穿植物的表皮层,吸取养分。每隔一两分钟,这些蚜虫会翘起腹部,开始分泌含有糖分的蜜露。工蚁赶来,用大颚把蜜露刮下,吞到嘴里。一只工蚁来回穿梭,靠近蚜虫,舔食蜜露,就像奶牛场的挤奶作业。蚂蚁为蚜虫提供保护,赶走天敌;蚜虫也给蚂蚁提供蜜露,这是一个合则两利的交易。

防治策略

分为苗蚜和穗蚜两个危害阶段,应采取“挑治苗蚜、主治穗蚜”的策略。当田间百株蚜量达500头、益害比大于1∶500时,每亩用25%蚜螨清乳油50毫升,或吡虫啉系列产品1500~2000倍液喷雾,10%的蚜虱净60-70克;20%的吡虫啉2500倍液;25%的抗蚜威3000倍液喷雾防治。对吡虫啉和啶虫脒产生抗药性的不宜单一使用药剂,可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

茶花灼伤的图片,茶花灼伤的图片欣赏(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