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稻虾共生’的路子走对了”。
定产业引进“小龙虾” 栽培“金谷子”
如何激发村里的水田释放出最大价值?方伟思索了很久。引进了小龙虾苗种繁育项目,正是基于对“复合水稻”叠加效应的考量。
“有专家告诉我,实验室里的数据表明,北方是养不活小龙虾的。当初老百姓也根本不相信,东北还能养小龙虾。”2019年,方伟拿出愚公移山的执着,带领党员干部移走了村头的小山坡,开垦60亩水田,投入1800公斤小龙虾。
秋收季节,虾田稻卖出了5元一公斤的高价,而普通水田,一公斤收益却只有2.6元。
好的示范效应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呼应,2020年,村集体和许多村民再次以土地和现金形式增资入股,虾稻示范田扩展到300亩,“企业 合作社 农户”模式的特色专业村初步成型。
金秋9月,站在镀金的稻田旁,方伟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正常水田,一亩的纯收益大约1000元,虾稻种植叠加纯收益最高可达到4000元,一亩增收效益可达3000元。”
稻谷子变成金谷子,除了引进“龙虾”搭档,另外一条路便是创立自主品牌。“我们目前已经注册了‘虾田大米’和‘塞上樱桃虾’两个品牌,并且形成了宝宝粥米、孕妇胚芽米等产品矩阵,满足市场各个层次人群的消费需求。”方伟如是道。
虾稻种植的大米销路不错。
扩销路开眼“看世界” 培育“新农人”
“只有不断培育出眼界开阔,思维领先的新农人,以人化人,以人育人,一茬接一茬干,才能将乡村振兴落在实处……”方伟将授人以渔的思路深耕在前行的每一个脚印里。
为了推动农产品销售,方伟和法库第一*团队多次组织“线上助农大集”,带领农民参加省市农博会,把地域特色农产品和村民房前屋后的“好贺儿”整合起来,通过“线上团购、微信交易、标准分拣、小区配送”的电商模式卖出去,不仅让村民开了眼界,同时也鼓足了钱包尝到了甜头。
9月5日,记者走进了一户村民的小院,西红柿、黄瓜、南瓜已经挂果……各色青菜郁郁葱葱,村民老大哥感慨地说:“方*没来前,这些吃不了的菜都喂了鸡鸭鹅,方*来了之后,帮我们与城市消费者对接,这些菜竟然增加了1500元的收入。”
眼下,祝家堡村的“乡村好贺”早已搭上“互联网”快车,京东、淘宝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
“农村电商是系统性思维,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方伟将村里的两个90后送到了专业的传媒培训机构进行学习,为村里的“网红直播”铺垫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