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北方暴雨原因,北方夏季午后的暴雨成因

首页 > 农林牧渔 > 作者:YD1662024-03-14 16:31:14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

夏季北方暴雨原因,北方夏季午后的暴雨成因(1)

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已出现15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多地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防汛形势十分严峻。

最近南方为啥会迎来这么长时间、高强度的降雨?背后到底有哪些影响因素?蓝蓝天工作室记者采访了多名气象专家,为您详细解析近期气候。

夏季北方暴雨原因,北方夏季午后的暴雨成因(2)

上图:7月12日,江西省庐山市鄱阳湖中的小岛落星墩,仅留一寺一塔一亭露出水面。随着鄱阳湖水位超过历史水位,鄱阳湖区重要的自然景观落星墩小岛,全部没入湖水之中。 (韩俊烜摄/人民图片)

副热带高压偏强等大气环流形势,是直接原因

大气环流形势是导致南方暴雨的最直接影响因素。

今年我国南方的强降雨之所以一轮接一轮,间歇期非常短,与6月以来的大气环流形势密切相关。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解释,对我国影响巨大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天气系统。其外围西北侧的西南气流,恰恰是向暴雨区输送水汽的重要通道。

今年6月以来,副高比往年同期势力偏强,其外围的西南气流将来自孟加拉湾或我国南部海区的充沛水汽,输送到我国南方;同时,北方的冷空气活动也比较频繁,造成了冷暖空气在南方地区持续交汇的局面,由此导致强降雨过程频繁且持续发生。

6月上旬副高脊线位置(脊线位置是影响雨带位置的关键因素)偏北,华南和江南地区水汽辐合偏强,造成6月上旬华南和江南地区的极端降水。

6月中旬以后,副高明显北抬,江南北部到黄淮地区盛行西南风气流,水汽输送偏强;同时北方冷空气频繁南下,使得冷暖气团在我国江南北部到黄淮地区交汇,形成持续性强降水,降水明显偏多。

6月中下旬至今,雨带一直停留在西南地区东部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因为与梅雨相关的天气系统相对稳定。副高边缘暖湿气流强盛,长江中下游地区低涡切变系统活跃,形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时间的梅雨天气。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王永光告诉蓝蓝天工作室记者,今年入梅偏早和梅雨锋偏强,也是长江中下游梅汛期降雨异常偏多的原因。今年江南地区的梅雨比往年偏早了7天,长江中下游地区在6月9日就已经入梅。

梅雨还从其他地方获取能量,导致梅雨锋偏强。2019年秋季发生了一次弱厄尔尼诺事件,同时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导致副高显著偏强。与此同时,中高纬度经向环流发展、冷涡活跃,冷空气在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移动过程中爆发偏强。由此,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交汇,致使梅雨锋偏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也明显偏多。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余勇表示,强降雨发生的具体位置、强度和影响时间,还与中小尺度对流系统活动、局地地形影响等多种复杂因素有关。

夏季北方暴雨原因,北方夏季午后的暴雨成因(3)

上图: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冰川加速融化,北极熊等当地物种生存环境受到威胁。(资料图片)

全球气候变化是不可忽视的大背景,随着全球变暖,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

南方多地极端暴雨发生,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密不可分。

当地时间6月20日,位于北极圈内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小镇维尔霍扬斯克测得38℃高温,刷新了北极圈内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温度。一时之间众说纷纭,有人甚至提出,难道灾难电影里描绘的北极冰川大规模融化、洪水滔天的场景,就要到来了吗?

对此,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戴云伟指出:“维尔霍扬斯克录得38℃高温只是偶发事件,并不是常态。而由于不是常态,北极地区生态也不会因此发生骤然的改变,这是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局地极端天气现象。”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适应室主任黄磊表示,目前,尚无研究表明北极创纪录高温与我国南方暴雨有直接联系,也很难将单独的一次天气气候事件,例如最近的南方暴雨,直接归因于全球气候变暖。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确实在增多增强,呈现出长期趋势上的变化。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自20世纪中叶以来,已观测到了许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包括低温极端事件减少、极端高温事件增多、极端高海平面事件增多,以及部分地区强降水事件次数的增加。

世界气象组织近日发布的《未来五年全球气温预测评估》显示,2020年至2024年的五年间,预计全球气温每年都有可能比工业化前水平升高至少1℃,北极的升温幅度可能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过去五年的全球气温,已经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而未来五年,除南部海洋外,全球几乎所有地区都将进一步变暖。高纬度地区和西非地区降雨量可能增加,南美洲北部和东部地区可能更为干旱。受北大西洋北部西风影响,西欧出现暴风雨天气的几率大大增加。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进一步导致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强度、空间范围及持续时间发生改变。全球气候变暖还会改变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形势,通过海气相互作用、陆气相互作用的变化等,影响不同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规律。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人为影响已经大大增加了一些地区发生热浪的概率,对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的强降水增强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类活动也是我国快速增温、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51年以来我国平均温度和极端温度都呈显著升高的趋势,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强度更强、出现更加频繁、持续时间更长的特点。

根据科学预测,如果不控制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未来全球范围内一些极端事件的出现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都将显著增加。到21世纪末,陆地区域高温热浪事件的发生概率将是现在的5—10倍,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在全球大部分地区也将有所增加。

余勇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既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承担的国际责任,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需求,也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重要战略选择。“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后期,有可能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气象灾害带来的风险。因此,需进一步提升我国应对极端灾害的能力,将应对极端灾害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核心内容,强化极端灾害的风险防范措施,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和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开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强化生态和环境气象服务,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 赵贝佳)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