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满清,褒贬不一。但是,清朝有这样一个历史贡献,把东北、蒙古、新疆、西藏纳入中华版图!
(清朝疆域地图)
东北区域,历史上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是在明朝,实际上对东北的掌控能力是非常弱的。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个问题,如果是自己的属地,就需要派人去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这块土地是你的。如果不是安排自己人管理,那么这块土地,可以称作是你的藩属国。
明朝朱棣做皇帝的时候,永乐九年(1411),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为明政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朱棣及随后的朱明王朝有一个误区,始终认为那里是蛮荒之地,汉族人对那里无法进行管理,所以顶层设计时,就是羁縻政策,让那些本地的部落首领自行管理,而没有把那里作为属地,实际管理。
奴儿干都司的设立是朱棣"藉女直制北虏"方针的重大措施, 以解除征伐漠北的右翼威胁, 而朱棣亲征漠北的胜利, 抑制了蒙古的东犯, 给东北地区带来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则为奴儿干都司的开设提供了保证。
然而,朱棣去世后,继任者对奴儿干都司的把控能力开始下降,特别是在朱瞻基时期, 对奴儿干都司下属的兀良哈三卫南下,犯边事件渐多起来,后来明宣宗朱瞻基不得不亲率精骑奔袭兀良哈。
这时候, 蒙古高原瓦刺崛起,三卫附从。到正统年间, 瓦刺也先掌权, 统领东、西蒙古, 胁制兀良哈三卫, 势力更盛, 辽东沿线更无安宁之日。
所以,奴儿干都司只存在了25年,就被撤销了。以后,虽然明朝用卫所管辖东北区域,实际上是羁縻政策的延续,并不能实质掌控。
清朝统一中国后,才算真正的管辖东北,定期轮换派送官员。
(明朝和北元)
1368年,朱元璋推翻蒙古的统治,元朝贵族远遁回故地。虽然,朱棣开展了5大征,虽然获得胜利很多,但是始终没有将蒙古纳入中国领土版图。
不但,大明朝没有将蒙古纳入版图,而在1449年还发生了土木堡事变,皇帝被做了蒙古人的俘虏。
清朝时期,统治者提倡满蒙一家,虽然蒙古偶有叛逆,但是在清朝前期,还是在中国版图内的。
新疆古称西域。
蒙元时期,西域大部分地区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即察合台汗国。
洪武三年(1370年),察合台汗国灭亡后其后裔建别失八里, 明朝中叶,东察合台汗国演变为叶尔羌汗国。明朝时期,对西域的管辖还是实施羁縻控制,实际管辖权不在明朝统治者手中。
清朝前期,准噶尔(蒙古的一支)叛乱,攻打外蒙古。1697年,清军击败了准噶尔,控制了新疆大部。雍正时期,西域新疆和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新纳入清王朝统治之下的地域,统称“新疆六厅”。
1757年,清朝彻底平定了准噶尔叛乱。乾隆皇帝把这片土地命名为“新疆”,取因“故土新归”之意。
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乌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区)、朵甘等地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国的一部分,西藏地方从此正式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
公元1368年,明朝取代元朝,采用收缴元朝旧敕旧印,换发明朝新敕新印的形式和平过渡,继承了对西藏地方的国家主权。
明朝没有沿用元朝的职官制度,而是建立了一套别具特色的僧官封授制度。各地有代表性的政教首领人物,明朝均赐封以不同的名号,颁给他们印章和封浩,命其管理各自的地方,其职位的承袭须经皇帝批准,皆可直通名号于天子。
在行政区划与军政机构设置上,明朝在西藏基本上承袭了元朝的划置方式。在元代乌思藏宣慰司、朵甘宣慰司故地,明朝设立乌思藏、朵甘两个卫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后来,又将乌思藏、朵甘两个卫指挥使司升格为行都指挥使司,其下设指挥使司、宣慰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所等机构。各级军政机构的官员,均封委当地的僧俗首领出任。各级官员之任免、升迁,概由明朝中央直接决定,并颁授印诰等。
明朝实际上对西藏的管控力还是不够的,直到清朝,中央政府才真正的管控了西藏。清朝对西藏的施政管理,在总结元明两朝治藏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和形势变化作了重大而全面的调整,例如:设置驻藏大臣总揽全藏;调整西藏地方的政教管理体制;赐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名号,并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确立西藏地方涉外事务、边境国防的决定权归中央等原则;勘定今西藏与青海、四川、云南间的界线;规定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的辖区及权限,划分了驻藏大臣直辖区。
(努尔哈赤)
现在,人们对满清的敌视,主要是因为他在统治过程中,实施了很多屠*,让汉族人口大量减少,后期政府腐败,签订很多不平等条约。但是,以努尔哈赤为首的清朝,为中国版图的划定,还是有一定功绩的。
(每日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