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听的小说人物名字女两个字,好听霸气的小说女孩名字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2-12-18 00:33:37

小说《三国演义》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大概有1200多名,汇总一下这些历史人物名字我们发现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那就是小说中的历史人物的名字绝大部分都是单字名,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诸葛为复姓),司马懿(司马为复姓),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庞统,蒋干,董卓,吕布,袁绍等等,都是以姓加单字名构成姓名,很少像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等等双字名。三国时期取双字名的历史人物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这绝不是作者有意为之,而是那个时期历史人物名字的真实写照。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史学界有多种说法。通常来讲认为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从周代开始的人名避讳,到秦代后越来越严格,而采用单字名较之双字名更方便避讳。二是儒家《公羊传》所谓“二名非礼也”、“《春秋》讥二名”的说法,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语境下影响深广,也会对这种崇尚单字名的社会潜意识产生重大影响。三是王莽“新朝”时期更是从制度上限制双字名,这又进一步巩固和延续了取单字名的历史传习。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还有很多,这里不做细致的讨论。

当然,任何一种时尚潮流中都存在和其不一致的个例。三国时代崇尚单字名,但是我们看《三国演义》时会注意到,前前后后出现了一些“双字名”的历史人物(少数民族人物除外),粗略统计一下大概有35人,他们分别是:黄承彦,庞德公,郭攸之,吕伯奢,刘元起,程远志,裴元绍,张曼成,马元义,曹安民,严白虎,曹文叔,傅士仁,吕威璜,韩莒子,蒋义渠,李春香,娄子伯,马日磾(ma mi di),濮阳兴,秦庆童,单子春,眭元进,王子服,吴子兰,武安国,辛宪英,邢道荣,杨大将,尹大目,张世平,卫仲道,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

然而经过认真甄别后发现,这35人虽然在小说中以双字名的形式出现,但却并不都是真正的双字名。我们把这些人物分门别类简要说明。

第一类是仅仅见诸于小说《三国演义》的纯杜撰人物,他们名字的真实情况也便不需要进行分析说明了。

张世平,贩马客商。

秦庆童,董承家奴。

李春香,侍郎黄奎的小妾。

邢道荣,零陵太守刘度部下大将。

第二类是小说中仅仅提到了人物的“字”而没有没有提到人物的“名”。包括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吴子兰,辛宪英,娄子伯。

我们现代人讲一个人的“名字”,其实只是我们的“姓”和“名”,已经没有“字”的内容了。过去一个人除了“姓”和“名”之外,还有“字”。幼时起“名”,成年后有“字”,包括女子也是将要出嫁时才会有“字”,所以未出嫁的女子往往称其为“待字闺中”。“字”是对“名”的解释或者补充。比如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孔明”是非常亮的意思,袁绍,字本初,绍是继承的意思,“本”和“初”是根和初始的意思,包含追溯、继承先辈祖业的意思。《三国演义》中提到的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吴子兰,娄子伯,辛宪英等六人,其实都是“姓”加“字”,而未提到他们的“名”。所以读者往往误认为他们是双字名。这六人中除辛宪英史书没有记载她的“名”之外,其他人的名都是单字。

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三人都是诸葛亮的好朋友。他们的姓名分别是崔均,石韬,孟建。

吴子兰,后汉的官员,本名硕,因参与董承谋*曹操一事被*。

楼子伯,本名圭,京兆人。隐居终南山,道号“梦梅居士”,楼子伯年轻时与曹操有交情,曾经随曹操平定冀州,后来言语不当,被曹操认为有意诽谤,遭*害。

辛宪英(191—269)字宪英,名不详,辛毗之女。就在她出生的那一年,董卓焚烧洛阳,挟天子迁都长安。到她去世的前六年,蜀国灭亡。再两年后,魏国被灭,而吴国则在她身后苟延残喘至280年,也终于灭亡了。可以说,辛宪英的一生,见证了整个动荡的三国时代,辛宪英聪慧有才智,在裴松之所注的《三国志》中有体现,如曹丕被立为太子,得意忘形。辛宪英得知后,感叹世子的责任重大,应谨慎小心。钟会伐蜀,让辛宪英之子羊琇为参军,钟会有反志,辛宪英告诉羊琇,尽职尽责,仁恕为怀,使羊琇全身而退。

第三类是复姓加单名,被后人误认为是双名,这类人物包括武安国和濮阳兴。提到诸葛亮,司马懿,我们都知道他们分别复姓诸葛,司马,但武安和濮阳这两个复姓不太为大家所熟知,所以读者会误认为这两个人物是双字名,其实他们都是复姓加单名。

武安国,北海太守孔融部下。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白起因功封武安君,后人以“武安”为复姓。

濮阳兴,字子元。吴国大臣,最后官至丞相。

第四类是史*载有偏差,真名现在暂时无法确定的人物,这类人物包括王子服,傅士仁,杨大将等三人。

王子服,字子由,东汉偏将军,受到曹操任用,但是一直忠于汉朝。 《三国志·先主纪》称他为“王子服”,《后汉书》改成它为“王服”,《资治通鉴》称他为“王服”,《后出师表》则称他为“李服”。

杨大将,袁术手下的谋士,曾献计袁术联合吕布攻打刘备,但杨大将名字不见诸于史书,应为“杨弘”之误,《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记载:(袁)术死,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将其众欲就(孙)策,庐江太守刘勋要击,悉掳之,收其珍宝以归。

傅士仁。最初为蜀将,关羽部下,后投降东吴。《三国志》中记为“士仁”,《资治通鉴》中为“傅士仁”。

第五类是无法确定是双字名还是以字相称的人物,这类人物最多,分别是:

黄承彦,沔南名士,诸葛亮的岳父。

曹安民,曹操的侄子。在跟随曹操征张绣期间战死,但也有说是两个人,分别是曹安和曹民。

卫仲道,河东人,其本人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但他的妻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蔡文姬。

吕伯奢,曹操故人。曹操刺*董卓未成逃亡期间和陈宫一起跑到了吕伯奢家。生性多疑的曹操,将吕伯奢误*。

单子春,三国时期魏国官员。

尹大目,三国时魏殿中校尉,小时为曹氏家奴。

曹文叔,曹爽的从弟。

马元义,张曼成,程远志,裴元绍等四人均为黄巾军人物。

吕威璜,韩莒子,眭元进等三人均是袁绍部将,在官渡之战守卫乌巢时被曹军所*。

刘元起,刘备的叔叔。

蒋义渠,袁绍手下大将。一说和蒋奇是同一人,“义渠”是他的字,但蒋奇在官渡之战营救乌巢时即已战死。而蒋义渠在官渡之战后还负责收容袁氏败军。所以两者不是同一人。

第六类,以绰号相称的人物,《三国演义》中的严白虎就是其一,这里的“白虎”其实是其绰号,严白虎和其弟严舆是江东地方土豪,为孙策所灭。

第七类是名字有待进一步考证的历史人物,庞德公。庞德公,襄阳名士,字子鱼,又字尚长,和诸葛亮徐庶等过从甚密,不愿为官,以采药为生,诸葛亮以师礼待之。

最后一类就是千真万确的历史人物,名字也是千真万确的双字名,只有两人,即马日磾和郭攸之。

马日磾 ,字翁叔。东汉末年的官员,官至太傅。郭攸之,蜀汉官员,字演长,南阳人。为诸葛亮所器重,官拜侍中。

在崇尚单字名的东汉三国时期,马日磾和郭攸之,作为当时的高官,他俩的双字名有违当时的历史潮流,然而剖析之后会发现,这两个双字名绝不是随意违背当时潮流的特殊现象,他俩的名字是双字名的形式和单字名的内涵的有机结合,是一种特殊方式的单字名。非常巧合的是,这两个人的名字,又有着“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含义在内。马日磾和郭攸之都是当时的高官,在以单名为时尚的那个时代,其双字名所产生的影响也显而易见。

马日磾的名字效仿西汉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取名的办法,司马相如因仰慕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而取名,马日磾的“日磾”也是承袭了西汉重臣金日磾的名而取,不仅如此,他甚至连金日磾的“字”也一样沿用,两人的字都是“翁叔”,所以说马日磾的名字有着“继往”、“承先”的因素,“日磾”虽然是双字,但因为是承袭古人名字,所以“日磾”两个字已经是一个整体,而不再是两个字的含义了,就如复姓本身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开,这里的“日磾”也可以叫“复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他的名字虽然以双字名的形式出现。其取义却是符合了那个时代的潮流的。

郭攸之作为一名才学非常出众的蜀汉高官,在那个时代,采用双字为名,绝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件事,而是包含深刻含义在内。可以说,他的名字开了后世两晋南北朝取名多“之”的先例。如果说马日磾的双字名有着“继往”的痕迹,还仅仅是个例,那么,郭攸之双字名的“开来”,则有着普遍意义。三国人物多单名,而我们在读两晋南北朝历史时,发现这一时期的人名也出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这时期单字名不再为时尚了,但双字名中“之”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甚至祖孙几代人名字中都有“之”字,这在非常讲究避讳的古代,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个特例。大家熟知的顾恺之,王羲之,王献之,祖冲之,刘牢之,裴松之等等,魏晋南北朝盛行五斗米教,陈演恪先生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中认为,“之”字是五斗米道中用于道徒名字的暗记,而且“之”字不在避讳之列,父子,祖孙均可同名不讳,于是“之”字遂在当时笃信五斗米道的门阀士族中,被广泛地用于人名。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家族才会出现祖孙四代名字不加避讳的一大奇观。因而我们讲,郭攸之的双字名中的“之”正式开了后世取名用“之”的先河,这里的“之”字成为一个特殊的符号,他的存在极大延伸了人名的外延,正是因为“之”字含义的特殊,所以他出现在人的名字中,不再是和其他字一一样表示名字的概念了,而是更多的表示了其他方面的含义,所以从这个角度讲郭攸之的名字,虽然也是双字为名,但是他符合那个时代以单字为名的时尚。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