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疼痛管理的概念逐渐被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来说,做好术后疼痛管理,有利于提升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对于长期疼痛患者,做好日常疼痛管理,有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痛苦。
今天就来介绍一下常用的辅助镇痛工具:镇痛泵。
什么是镇痛泵,为什么需要镇痛泵?
镇痛泵,又称为止痛泵,准确的名称应该称为“输液泵”或“无源输注泵”,属于血管内输液器械,在我国按照三类医疗器械进行管理。镇痛泵主要的功能是将镇痛药物稳定、持续地注入患者体内,达到为患者在给药期间持续镇痛的效果。
所谓患者自控镇痛(PCA),是一种经医护人员,通常是麻醉师,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和身体情况,预先设置镇痛药物种类和剂量,再交由患者“自我管理”的一种疼痛处理技术。在已持续给药的情况下,患者如感到当前的药物剂量无法有效缓解疼痛时,可通过镇痛泵上的自控给液装置,为自己单次、小剂量的增加镇痛药物,缓解疼痛;医护人员也会根据患者在一段时间内的用药情况来整体调整药量,使用药剂量尽可能准确的匹配患者个人。
图:常见的自控给液装置
为什么镇痛药的剂量还要由患者来自主调控,而不是医生对症就能准确的定量配给?这就不得不提到“疼痛”的原理。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个体主观体验之间差异较大。也就是说,即使是两个身体条件一样的人,受到同样的伤害,由于他们主观感受的差异,感到疼痛的程度可能差异很大。因此,由患者来自主控制给药,能够最大程度上确保用药剂量符合自身实际需求。
那么由患者来自主控制给药,又如何能够保证用药安全不超量呢?镇痛泵的设计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为自控给液装置设计了“标称自控给液量”以及“标称自控给液再充装时间”,通俗来讲就是“单次给药量”以及“两次给药之间的间隔时间”。当患者初次按压自控给液按钮时,镇痛泵会按照设计好的单次给药量释放药液;此后如连续按压自控给液按钮,镇痛泵不会释放药液;直到过了预设的间隔时间,镇痛泵才会再次释放药液。这样一来,既确保了患者用药剂量安全,又给了患者自主灵活用药的调整空间。
镇痛泵有哪些种类?
镇痛泵分为机械式镇痛泵和电子镇痛泵,二者都能实现持续给药和自控给液,但实现的原理以及自身的功能还是有所不同。
机械式镇痛泵,准确的名称应当是“一次性使用输注泵”,通常由弹力储药囊(不含药)、加药装置、延长管和流速控制器组成;以机械弹性为动能,为泵体提供动力。属于无源输注泵。常用于目前的镇痛泵大部分都具备患者自控镇痛(PCA)功能;同时也有少量无自控调节功能,仅供持续给液(CBI)的镇痛泵。
这里说的“以机械弹性”,指的是弹力储药囊自身的回弹力。打个通俗的比喻,类似于往气球里灌水,水虽然能把气球撑开,但是由于气球自身有回缩的弹力,因此如果不封口,气球自身的弹力就又会把里面的水挤出来。不同的是,镇痛泵的弹力储药囊经过精确的设计,确保能够提供持续且稳定的动力。
电子镇痛泵,也叫电子输注泵、微量注药泵、全自动注药泵等,通常由驱动装置、电源部分、贮液装置和输液管路组成。贮液装置和输液管路为一次性使用;驱动装置和电源可以重复使用,有的会规定可重复使用的次数上限。电子镇痛泵在功能上比机械式镇痛泵更丰富,主要体现在用药剂量和间隔时间可选的档位更多,从而可以做到更精确的定量控制给药;有的还具备异常情况提示、参数锁定、防误操作锁定等功能,当患者出现输药通路堵塞等异常情况时能够及时报警,同时能够限制非麻醉师之外的人修改给药参数,以及能够防止患者误操作等。
此外,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还新出现了镇痛泵系统,可以自动收集、分析患者用药情况,并将数据实时回传给中央控制台,帮助医生提高效率,更准确地为患者做好疼痛管理。
镇痛泵的应用
镇痛泵的使用范围很广,如:
1.应对术后急性疼痛、癌性疼痛、烧伤性疼痛、内科疼痛(如心绞痛等)、创伤性疼痛(车祸、外伤)等各种疼痛;
2.分娩镇痛;
3.减轻儿童患者及疼痛耐受度较差的患者疼痛体验等。
由于许多人对止痛药的认知还停留在较早的技术水平,认为使用止痛药会有不可逆的副作用,或者造成药物依赖,因此宁可忍痛也不愿使用镇痛泵。确实有的人使用止痛药会有一些副作用,如呕吐等,但并非所有人都会有,而且大部分副作用在停药后会消失,应该结合自身及家族的药物过敏史,由医生评估。
结语
科学、充分的了解镇痛泵,消除恐惧心理,积极配合医生,做好疼痛管理,会有利于患者更好的恢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