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可弃”,是对古人的一种警告,更是对现代人的警惕。过往无数例子无不体现了抛弃糟糠之妻,生活更加不如意。平平淡淡才是真,但好多人却败在了平平淡淡之下,但过的更好的也是大有人在,大才子余秋雨就抛弃了糟糠之妻,寻得真爱。
才华横溢余秋雨余秋雨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理论家、史学家,于1946年8月份出生在浙江余姚县。余秋雨前半生可谓是艰苦卓绝,出生在一个清贫的家庭,没有大富大贵,一切都要靠自己打拼、努力,他在家乡念完小学,成绩优异,聪明伶俐的他,被父母看到了希望,便在1957年在上海新会上了初中,随后又先后在晋元中学、培进中学初中毕业,一直到高中毕业。
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在1963年顺利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的戏剧文学系,开始主修文学。但是事与愿违,他登上了大学的府邸,却以参加下乡的农业劳动为主,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我们现在的时代,上大学是为了学习更高层次的知识,或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学历,但是时代不同,也只能认命了。
真正的不幸是1966年,余秋雨遇上了国家动荡,他父亲遭遇了牢狱之灾,直到国家恢复发展之际才被放出。余学文先生被关押,余家便失去了经济来源,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祸不单行,他的叔叔更是失去了性命,那时期的暴徒滥*无辜,他的叔叔余志士就被那些不顾及别人性命的暴徒迫害*死。
国家发展需要人才,所以开始培养人才。1971年余秋雨从农场回到上海后,被分配去了编写教材,去了复旦大学鲁迅教材编写组,但是后来他编写的教材被批判为不爱国,余秋雨害怕沦落到父亲和叔叔的下场,便逃跑了,在一个老旧没人的藏书楼里潜心研究古代文献,直到1976年10才又回到上海。
从1977年开始,年少有为的余秋雨,正式开始了他顺风顺水的后半生。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是被世人认可的,也是赶上了国家重视文学的时代,他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可谓是呼风唤雨,先后发表了《世界戏剧学》、《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等一些优秀的学术著作。
余秋雨的仕途更是平步青云,在众多前辈的推荐下,他越过副教授,直接晋升为教授,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教授。
之后的几年里,他获得多个荣誉称号,也升任省部职位,但他都拒绝了,终于在1991年辞去了所有职务,来到西北高原,开始了他实现成为作家梦想的旅途,写出了众多闻名中外的优秀散文集,《文化苦旅》、《中国山脉》等散文集都是余秋雨在该时期所创作的,而最令人熟知的便是《道士塔》,这篇文章也被收录在了高中的语文课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