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龙虎山道教
道教最初就是作为一个民间宗教而面世的。所谓民间宗教,指不为统治阶级所承认,不允许其公开传教,只能在民间秘密流传的宗教,又有民间秘密宗教之称。早期道教如张角的太平道和张陵所创的五斗米道,都在民间的下层群众中流传,为统治阶级所不承认,属于民间宗教。
道教从民间宗教演变为代表统治阶级利益,为统治阶级所承认的官方宗教,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这种演变从魏晋时期开始。东晋道士葛洪为官方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在《抱朴子》一书中,攻击民间的原始道教,从理论上对道教长生成仙思想加以发展和改造,提出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的主张,将道教的神仙信仰系统化、理论化,并将其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提倡道教徒应以儒家的忠、孝、仁、信为本,否则,虽勤于修炼,也不能得道成仙。
随后,南北朝时期的陆修静、寇谦之和陶弘景等,也着手对五斗米道进行改造、整顿,“除去三张伪法”,建立了南、北天师道,道教正式演变为为统治者服务的官方道教。道教从民间宗教演变为官方宗教,并不是说它与民间宗教没有关系,事实上,它不仅与后来新兴起的民间秘密宗教关系很大,而且就其自身来看,也有许多支派在民间流传,如李家道就是其中之一,它在吴大帝(222—252)时,从蜀中流传到江南,到东晋至隋,上下二百余年间遍及全国各地的“李弘”起义,均与这个道派在民间的传播有一定的关系。
唐宋时期至明中叶,道教在统治者的大力扶植下,鼎兴一时,但与民间宗教仍有联系。如南宋时期,从旧有的“三山符箓”分化出来的许多新道派,大多在民间流传。金元时期,北方兴起的一些新道派,最初也都流传于民间。如名重一时的全真道,其创教人王重阳在金代修道于终南山,直到王重阳逝世后的若干年间,全真道也只是在民间流传,未获统治者承认。
明清时期,社会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民间秘密宗教。从明正德(1506—1521)年间罗祖教的产生开始,至明末,社会上就有数十种民间教派,迄至清代,各类教派和会社竟达数百种之多。这些民间教派中的绝大多数不为统治者承认,被视为异己力量,对它们采取了极为严厉的禁绝措施。有的教派虽一度获得官方承认,但终因不合乎统治者的需要而被抛弃。明清时期出现的众多民间秘密宗教,或多或少都受到道教的影响,其中像黄天教、三一教、混元教、红阳教、圆顿教、八卦教、一炷香教、黄崖教等等,受道教影响尤深。清末出现的义和团运动,也受到道教的影响。所以,有人认为,民间秘密宗教最初基本上由道教衍化而来。
民间秘密宗教与道教的关系,从组织的领导者和参与者看,都有许多道士参加。而其经书,据日本泽田瑞穗教授研究,与道教有关的有《太上老子清静科仪》、《护国灵感隆恩真君宝卷》、《东岳天齐仁圣大帝宝卷》、《金阙化身玄天上帝宝卷》、《大梵天斗母圆明宝卷》、《先天元始土地宝卷》、《清源妙道二郎真君宝卷》、《承天效法后土皇帝道源度生宝卷》、《玄天上帝真武祖师修行成圣宝卷》、《敕封刘守真君宝卷》、《三茅真君宝卷》、《吕祖师度何仙姑宝卷》、《韩湘宝卷》、《七真天仙宝卷》等。
从所供奉的神灵来看,既有直接将道教神灵加以供奉的,如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八仙、玉皇大帝、真武玄天上帝、二十八星宿君、三官大帝、斗姆元君、纯阳吕祖等等,也有在道教神灵基础上,为适应创教需要而新造出的神灵,如“混元老祖”、“无生老母”等等。再从被冠以“妖术”之称的民间宗教所行修持方法诸术来看,皆大都渊源于道教,有的属于道教的修仙方术,有的属于道教养生术,特别是道教的内丹修炼、符箓科教,都被民间秘密宗教加以接收,作为吸引信徒的传教手段。
道教的教理教义,也被民间宗教接受,如道教关于宇宙生成的理论、“道”的学说,明清的秘密宗教家将这些理论与佛教的某些思想相结合,创造的“真空家乡,无生老母”八字真言,认为无生老母是人类世界的始祖,创造了阴阳,由阴阳演化出人类老祖——女娲、伏羲,男女相配才生下了96亿“皇胎儿女”。这一切,均脱胎于道教的宗教宇宙观。*曾经调查过属罗祖教一支的同善社的历史,他说:“同善社的发源在四川,由那四川的同善社发出公事到各省开办同善社,各省的政府准许后再向各县开同善社。赣州府的天恩先生是得了南昌省的公事的。他来到寻乌,首先拜会县知事,知事赞成了,出了保护告示,同善社就可以大大地开起来。”他还对神、坛、社、庙、寺、观等六种情况作了分析,指出:
“‘神’是指的各种各色的神,许多都有会,如赵公会、观音会、关爷会、大神会、真君会、婆太会、赖爷会、公王会、伯公会、文昌会等等,都是没有庙的……‘社’是与‘神坛’有别的一种‘社坛’,每个村子有一个,即使那个村子只有三家人,也有个社坛。为什么要社坛?保佑禾苗没有虫子食、牛猪六畜不至于遭瘟,保佑人们得到康健……庙的性质,是所谓‘有功德于民则祀之’的意思。神坛是地主需要的,社坛是农民需要的,庙是地主、农民共同需要的。”同善社的源头是罗祖教,该教尊菩提达摩为初祖,又推崇《道德经》之“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和“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的思想,故“无生老母”信仰,曾在明清时代民间流行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