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开元23年(公元735年),二十三岁的杜甫赴洛阳应进士,落第后开启一段漫游生活。一年后行至齐鲁大地,饱览泰山雄伟开阔、峻峭秀丽的景象,杜甫心生无限感慨,创作了五言古诗《望岳》。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首联描泰山远望之色,五岳之尊的巍峨泰山到底雄伟如何,美景如何?齐鲁大地之间,处处可见青翠的山峦,郁郁苍苍的山色浩茫浑涵,连绵不断。
岱宗,即泰山,亦名泰岳、东岳、岱山或岱岳,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足见古人对泰山的尊崇。
齐鲁,春秋战国时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首句以设问入笔,卓然不群,“夫如何”尽显诗人内心的惊喜、感叹之情,更为下文布满想象光景。“齐鲁青未了”五字雄盖一世,囊括千里,雄阔至极,将泰山连绵起伏,苍峰不断的整体面貌表现出来,是对首句提问的回答。诗人没有直接说泰山的高,而是以齐鲁大地距离之远来进行衬托。“青未了”三字,远胜千百字,既写出了山色的郁郁葱葱,表现出泰山的外形特征,亦营造出磅礴的气势,展现出壮美的色彩。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次联写泰山近望之势,大自然将神奇秀美的景色都集聚在泰山之上;泰山的阴阳两面分割成两个世界,一面好像阴暗的黄昏,一面好像明亮的早晨。
这两句气象磅礴,与岱宗的气势相称。“造化”一词使整个意境更加灵活,富有一种生命的气息,蕴含了更多的情韵。
山的北面为“阴”,山的南面为“阳”,本是普通的自然现象,但是诗人却着意写出泰山的不凡,用一个奇险的“割”字,赋予泰山神奇的力量,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竟判若两地,一为清晨,一为黄昏,明暗迥然不同。此句极言泰山之巍峨高耸,亦将静止的山色描绘出鲜活的生命感,表达出诗人的仰慕之情。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三联摹泰山细望之景,层峦叠嶂,云雾缭绕,激荡着胸怀;极目远视,翩翩倦鸟归巢栖息,隐没在葱郁的山色之中。
“荡胸”足见登高意豁,是以奇情写岱岳之神。云雾笼罩,营造了一个虚无缥缈神仙般的境界,为泰山增添了灵动之感。“决眦”二字非常传神,形象地揭示出诗人沉醉于美好的景致当中,想要一饱眼福的情态,从侧面烘托了鸟儿极多,彰显了山景的灵动。在静态的山上写出动态的飞鸟,动静结合,山景自然而富有神韵。鸟儿归巢,可知天色已晚,但是诗人还在远望,可见对泰山景色的痴迷竟至忽略了时间,对泰山的喜爱之情由此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