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过去大半,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考分已经基本定型。前两天大家谈论最多的事情是数学题难。网上有很多人在疑惑:不是说双减了吗,这么难的题目怎么能让人放心地双减?
说这种话的人,可能误会了双减的本意。去年7月份的双减文件中,原文是这样的:
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你看,双减最大的目标是减少校外培训,没有一个字提到要减少学习质量。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才能既提高学习质量,又起到双减的效果?
从命题人的角度看,在招生名额有限的情况下,答案是把题目出灵活一点,出难一点,让那些只刷简单题,靠重复刷简单题提高熟练度的学生得不到高分。
难题不代表是偏题怪题,也可以是考思维能力的灵活性较高的题目。这正是今年高考数学题全国一卷的特点,事实上,除了2020年高考数学因为疫情原因题目比较简单,其余几年的题目都在不断变得更灵活,更考察思维能力,只不过这种特点今年更突出罢了。
过去几年,中考数学普遍简单(广东去年除外),给学生造成一种假象是只要拼命刷简单题提高熟练度,就能取得好成绩。所以,前几年网上流行一种论调说学奥数没用,做难题没用。
今年的高考数学全国一卷,给了这类学生当头一棒。想在高考数学中取得好成绩,思维能力必须上到一定台阶。
我猜有人一定想起了天赋,认为天赋不好的孩子就只能躺平,只能由那些天赋出色的人去当学霸。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天赋决定思维能力的下限,而方法得当的努力决定思维能力的上限。
什么才是方法得当的努力?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条。
要习惯于做难题,小学最好学点奥数,初高中要每天坚持做一两道压轴题。
之所以要经常做难题,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不怕难题。许多孩子看见题目第一眼发现不会就打退堂鼓,根本不愿深入思考,这就是怕难题的表现。
对小学数学来说,难题主要集中在小奥内。或许有人会说小奥中的知识高考又不会考,所以学也白学。对此我只想说一句,思维是相通的,不同年级的数学最大的不同是会引入新知识。比如北京高考数学的最后一道压轴题,用到的解题思维就是小奥中的典型思维。
另外,一点小奥都没学过的孩子,很可能连今年全国一卷中第5道选择题中的互质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进入初高中以后,不走竞赛路线的孩子,做难题应当以中高考压轴题为主,最多练练小蓝本初中卷中的因式分解、方程与方程组、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分册。不要问我小蓝本是什么,文章末尾相关阅读的第一篇中有详细介绍。
做难题要循序渐进,选取自己合适的难度。
想想看,如果有一个游戏开局就让1级的新手去*100级的boss,你会不会觉得这个游戏真没意思?学习也一样,题目太难了,容易打消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变得厌学。
值得一提的是,难易是针对个人来说的,每个孩子的水平不同,对题目难度的感受也不相同。所以做难题应该选取那种站着够不着,跳一跳能够得着的。最合适的难题是思考20分钟左右,能有一点思路的题目。
做难题要善于总结,错题本主要留给难题。
上了错题本的题目,不能束之高阁,要经常翻一翻,每道题都拿出来练一练,直到掌握得滚瓜烂熟,完全吃透解题思路,甚至能做到举一反三。
中等难度的题必须坚持每天刷。
今年全国一卷的数学题虽然难,但75%的题目还是属于中等题。如果能做到中等题不丢分,数学考115问题不大。
千万不要完全不刷题或者光顾着做难题,这两种极端都是致命错误。不管高考题怎么变,刷题还是提高成绩最有效的方法。
计算能力必须要过硬。强大的计算能力,能够在考试时保证解题速度和准确率,为做压轴题留出时间。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个水磨石穿的点滴功夫,靠的是日积月累,不要妄想一口吃成胖子,更不要一次做太多。
对小学生来说,每天花半个小时练一练计算够了;对初中生来说,重点是昨天文章中提到的代数式和无理数的运算(点击链接进入);对高中生来说,重点是三角函数、向量和虚数的计算。
顺便说一句:学高数对解高考题帮助并不大,因为用超纲知识不能得分,所以不推荐提前学高数,除非评分标准改革。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感觉现在的孩子们更累了?事实就是这样,累也得努力,要想人前显贵,只能背后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