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7日,河南登封,少林塔沟武术学校练功场,两万六千名学员同上课间操。图/图虫创意
画的饼又大又香,攥在手里吃的时候味道却有些差别。毕业即失业的命运,在武校的一批批毕业生中上演。
根据教育中国的报道,登封武校每年的毕业生大概有两三千人,少数人通过单考单招或特长生路线进入高校,大部分人都会留校任教、担任保安、巡防或者当兵,收入和入学时高昂的学费比起来差距不小。
上武校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武校的生活,因为种种真假难辩的传言而变得神秘莫测,只能通过网络上毕业生的只言片语来推测。
除了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武校最重要的特点,是封闭式军事化管理。
网络上长期流行这么一段形容武校体罚的话语:
教练打学生用的“白蜡棍”,学生们讽刺地称它为“少林油条”,拳头称“馒头”,称拳打脚踢是“胡辣汤”,巴掌就是“五指山”。
暴力责罚是武校维持秩序的重要方式,这和习武的传统有一定关系,学生在练习中受伤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是因为不专业、情绪化的教练实行以打代管,开篇所提到的种种悲剧,一定是无法避免的恶果。
有曾在两百多人规模的武术班担任教练的人说,每周末班上的活动,就是集合全班人,用藤条轮流打屁股。
如果说打还是肉体伤害,那武校内如瘟疫般蔓延的势利甚至残忍的“阶级制度”,对孩子们的创伤可能更加无法修复。
根据一些读过武校的同学说,班里根据同学家庭富裕程度、身体强壮程度、被教练的宠爱程度,分成明显的级别。
位于金字塔上层的,可以承担买饭、去超市等比较舒服的活,至于地位较低的“底层苦力”,则要负责打水、搞卫生、洗衣服等粗活。
如果“小弟”的武力值增长,成功挑战“中层”成功的话,就可以脱离底层,实现“阶级上升”。
在这个被角色扮演笼罩的体系里,被迫划分成底层的人,过的是怎么样的校园生活?
长久下来,每个“阶层”的学生会产生怎么样的心理?日后遇到问题,他们又会选择什么解决方式?细思极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