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起因是由傅雷在《万象》发表了对张爱玲小说提出质疑的文章而起,其中还夹杂了发表在《万象》的小说《连环套》被“腰斩”和钱财纠葛之事,彼此都闹得不甚愉快。
但,张爱玲和柯灵的交往依旧继续着。
1944年秋,张爱玲想把她的小说《倾城之恋》改编成舞台剧本。因柯灵是上海电影界著名编剧,她便向他请教。
柯灵不厌其烦地一次次指点,张爱玲亦恭顺地一次次修改。柯灵确实爱才,这一次他动用人脉,四处奔劳,帮张爱玲介绍剧团老板。
这台戏最后顺利地在新光大戏院上演了,盛极一时。
张爱玲的成名委实离不开很多人的帮助,柯灵便是这“培土者”之一。张爱玲感念于心,曾有一次馈赠给柯灵一段宝蓝色的绸袍料。
柯灵把这段绸料做成皮袍子,兴兴头头地穿上了身。
后来,柯灵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少与外界往来的张爱玲带着朋友从中周旋,才使得柯灵没有遭受严刑拷打,关了几天就被释放了。
这件事张爱玲只字未提,柯灵也是时隔将近四十年,才知道张爱玲曾帮过他这样一个大忙。
《幽梦影》中有语云:“云映日而成霞,泉挂岩而成瀑,所托者异,而名亦因之,此友道之所以可贵也。”
云彩映着阳光而成为彩霞,泉水挂在山岩上而成为瀑布,世间万物都是相互照应,彼此流动的,友情之事也是如此。
任何一段好的关系,都是相互照应的。无事时,各自保持着各自的界限;有事时,另一方不计后果尽力而为。
互相信任,彼此照应,所以可贵。
有些朋友,走着走着就散了
上世纪50年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张爱玲投稿无门,生计困窘,名声消沉。
直到1984年柯灵撰文《遥寄张爱玲》,一切才开始破冰。
再加上他人的助推,张爱玲重新开始大红大紫。
她四十年前发表的一系列作品再度问世,海内外更是刮起了一股“张爱玲热”,红红火火直到如今。
在《遥寄张爱玲》一文中,柯灵对张爱玲的作品予以极大的肯定,并深情地回忆两人交往的琐碎旧事,认为“彼此一直怀有友好的感情,不存在任何芥蒂。”
可以说,没有柯灵,也许就很难有之前的和之后的张爱玲,至少,她的成名要再往后推迟一些时日。
张爱玲对此番柯灵的热忱却毫无回应,再加上她在《小团圆》中塑造的以柯灵为原型的人物略为不堪,世人诧异之余纷纷猜测其中缘由。
有人猜测,可能是那一次。
1946年7月,桑弧托了柯灵,邀约张爱玲来家中吃饭,意图希望她能加盟他新创办的影业公司。
席上,柯灵看起来似乎很冷淡,张爱玲以“萧然意远”来形容之。也许,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张爱玲看待柯灵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其实,也不怪柯灵“萧然意远”。当时抗战已胜利,因之前与一折损名节的文人有过一场旷世奇恋,张爱玲颇受牵连。她一度成了舆论焦点,很长一段时间只能暂时搁笔来避一避风头。
此时的柯灵根正苗红,前途一片大好,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公众场合之下,他岂能不避嫌?
敏锐聪慧的张爱玲嗅到了柯灵的那一点冷淡疏远,内心的震动、失望、委屈大概无以言表。
他人的诽谤甚至伤害,我们也许可以做到无坚不摧;但有时候恰恰是可信赖之人的一丁点误解和疏远,让我们一瞬间溃不成军。
柯灵对于张爱玲来说是亦师亦友之人,张爱玲内心底把他当作可托赖的前辈,她觉得他应该懂她的困顿、无奈和委屈。
可最后,他与他人似乎也没有太多差别,那一瞬,对于敏感的张爱玲来说,不吝于信仰的崩塌,和心灵的巨大伤害。
情感方面,张爱玲一向敏感,此时的她更是惊弓之鸟。
与人好时,她往往是单纯地全身心投入,可一旦感觉到了伤害,她便会迅速地拒人以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