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同一作家的作品合集(或系列作品)都会有一个别称。因编者水平有限,只能依据现有的资料进行整理,肯定会有疏漏之处,欢迎书友们在评论区进行补充!
郭沫若:漂流三部曲
现代作家郭沫若在20世纪20年代所写的三篇连续性的短篇小说《歧路》、《炼狱》、《十字架》的合称。作品主人公“爱牟”明显地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可以看作是作者对自己生活的“自叙传”。《歧路》写主人公爱牟留学日本学医,但钟情于文学,回国后与友人合办文艺杂志,既藉之排解自己的愁闷又希望改良社会风气。但严酷的社会,竟使他连自己的妻子也无法养活,最后只好将他们送回日本,独自忍受别离的痛苦。《炼狱》写爱牟为了孤寂难耐的生活,到无锡游玩,但大自然也医不好自己心头的创伤,只好再回到上海的斗室中继续过“炼狱”般的生活,《十字架》写爱牟辞谢了四川某会的聘请,决定返日陪伴妻子,永不分离。此后,他这个钉在十字架上的人似乎复活了。小说突出地反映一个充满热情和爱国心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既表现了他生活的坎坷,爱情的苦闷与追求,又表现了他对金钱摧残人性及人的生活的批判和坚决冲过生活激流,跨过人生障碍,面向未来天国的勇敢奋斗。该三部曲采用散文式的结构,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作者另有“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即《学生时代》、《革命春秋》和《洪波曲》,该系列作品反映了作者自己所经历的生活时代。作者还有“《女神》三部曲”,即《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
茅盾:《蚀》三部曲
现代作家茅盾于1927年9月至1928年6月所写的《幻灭》、《动摇》、《追求》三个连续性中篇小说的合称,为茅盾早期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它以大革命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活动为题材,描写他们在革命过程中向往光明,以及彷徨、矛盾的心理。小说从客观上揭示出一个真理:知识青年如果不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投身于火热的革命洪流中,而只是凭着一时的狂热,孤军奋战,那将一事无成。但因受时代的局限,作品也流露出一些表观、怀疑以致颓废的情调,未能写出光明的前途。《蚀》是第一部描写1927年前后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艺术技巧等方面都获得了较大成功。它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上第一部有影响的作品,不仅开了“幻灭”主题的先河,而且使得三部曲形式得以在我国现代小说界发扬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