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理性与高情感相结合的师爱,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前提,是班主任工作的底线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校长、任课教师甚至勤杂人员都在不同程度上起着作用。而在其中,班主任的作用是至为重要的。总结班主任工作经验,探索班主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不仅是必要的,甚至是必须的。
班主任工作虽然需要班主任本着开放的胸怀接受和学习一切有益的知识和经验,但更重要的是,班主任应该是一个有批判眼光的思考者,同时应该是一个能动的行动者。社会发展如此迅速,教育环境变化如此之快,客观上要求班主任积极探寻应对外在变化的策略和方法。当然,在此前提下,也有必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在班主任工作中,有没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以此推演出具体的行动方案?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经验和探索表明,这样的原则是存在的,那就是,高理性与高情感相结合的师爱,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前提,是班主任工作的底线。
认同角色 冲破职业界限
教育太复杂,无法对教师的工作作出事无巨细的具体规定。唯有一点是基本的,师爱是最为根本、最为一致的要求。
无疑,教师是各种社会角色中的一种。教师也是社会分工中的一种特殊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师的专业性也愈来愈强。但是,如果以其他专业性强的职业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教师,容易忽视教育的复杂性,从而把教师专业视为一种纯粹技术性的行业。而事实上,教师专业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除了技术和艺术的因素之外,情感的投入和交流占有重要的位置。一方面,教师职业在一般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知识方面有着特定的要求,另一方面,它还要求具备教师职业所特有的“师爱”。“师爱”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教师这种职业所必需的品质。
班主任是教师的一种特殊形式,他在班级管理和班集体的建设上,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客观上要求教师在精力上、情感上有更多投入,在私人生活上作出更多牺牲。在班主任身上,更为集中地体现了“师爱”的专业要求。在一般的职业意义(经济)上说,班主任是超职业的。学生视角下的教师形象,很难用一般的职业标准来衡量。学生给老师的赠言就是非常好的说明。比如,“园丁——崇高的称号。看那枝头绽开的鲜花,是您辛勤的汗水浇灌。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贡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
劳动、知识、心灵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三个要素。其中,辛勤劳动是知识和心灵发生作用的最基本依托。有知识而没有心灵的光照,知识就有可能会服务于没有方向的盲动。有灵魂而没有知识,就有可能缺少必要的力量。若两者皆备却无行动,则无法在学生发展中产生任何影响。师爱是行动的动力,师爱也是知识的不断探求和情感不断升华的动力。“只要为了孩子,头脑就特别灵活”,正是说明了这样的道理。
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对儿童的温和态度,甚至比他们的学问和修养更为重要”。师爱是崇高的教育之爱,它具有无穷的魅力。高理性和高情感相结合,是师爱的典型特征。
师爱不同于母爱(或父爱)。母爱是动物界自然的情感投射倾向。母爱如果没有原则,容易流于溺爱,最终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超越自然性的父母之爱,需要家长有意识地跳出自然关系,长远考虑问题。师爱同样需要有母爱的超功利性,同样需要刻骨铭心的情感交流。师爱虽然需要全心全意,但它是保持距离的爱。这个距离就是理性。教师天然地和学生存在的距离,会使师爱更容易指向学生的成长和长远发展。所以,师爱是无条件的,但有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要做教师、做班主任,首先必须接受这样的职业要求,认同这个特殊的角色,或者说,首先需要有超越职业边界的思想。
教师的职业边界是一个弹性区域,师爱丈量着区域的宽度。师爱是具体的,是实实在在的。特殊具体的问题情境,是考验师爱的最好“测试仪”。许多日常事件的处理和行动选择,无法从班主任的职责条例中找到行为指针。
一位班主任曾经历这样的情境:
一天中午,一年级某班的小明拉了一裤子,听说已在厕所站了很长时间。她闻讯赶到。只见小明光着屁股站在那里,冻得发抖,身上沾得到处都是屎。怎么办?等他的班主任吗?听说小明的班主任叫家长去了。
面对这样的情境,如何选择?还有许多跨度时间更长久的班级管理问题,比如,如何面对随班就读的孩子?班级转入一位聋童,班主任如何选择和行动?优秀的班主任能够蹲下身子帮孩子洗干净裤子,即使不是自己班级的孩子;也能帮助聋童获得聋儿语言技能汇报优胜奖,在学校艺术节上朗诵诗歌,赢得热烈掌声。他们可能也有矛盾、冲突、愁虑和犹豫,但最终选择倾心投入,照亮孩子也点燃自己。靠什么?靠经过内心纠结而获得升华的师爱。大爱战胜小虑,是最好的解释。
用像母亲一样不矫饰、不夸张的真爱关怀学生,需要一种境界。现代社会对职业有应该做什么的规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怎么做。教师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职业,有基本规范。但教育太复杂,无法对教师的工作作出事无巨细的具体规定。唯有一点是基本的,师爱是最为根本、最为一致的要求。
走进学生 由了解到理解
医生的医疗水平是在平时治疗疑难杂症的过程中提高的,教师的教育水平也是在把难教的学生教好的过程中提高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进生”帮助班主任提高了教育水平。
教育是一种人际交往性活动,班级是一个微缩了的特殊社会。单从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这个目标上讲,学生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交往过程。学生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无论从哪方面说,沟通与合作都是现代学校教育应该倡导的。班主任更需要走进学生,看懂学生的心,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从而把握学生的特点,真正理解学生。反过来,教师也要向学生敞开心扉,让学生懂得教师,为学生树立豁达开放的榜样。
学生是带着他们过去的经验来到学校、来到课堂的。学生早期经验和近期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习惯和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这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如果不能真正走进学生,就无法了解学生的潜力。结果,有天赋的学生因得不到适当的关照而限于一般,而学习有困难或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则会因为没有得到特殊关心和辅导而流为所谓的“后进生”。一方面,学生的认知特点各有不同,在不同的学科上各有不同的能力和学习速度;另一方面,有的同学在注意力保持上比其他学生更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和班主任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使学生在特别的关怀下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
在一个班里,可能会遇到多种不同类型的学生。有的有偷窃的毛病,有的好打斗,有的好出洋相,还有的本身就有生理上的缺陷。总之,什么样的学生都有。教师无法选择学生,教师更不能抛弃学生。接受、了解、理解,最后到给予切合需要的帮助,是教师应担的责任。在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常常出现教师对学生作出瞬间误判,随后跟进了解、把握真相的案例。
一位班主任遇到这样的情况:
班上曾有一个上课不举手的同学。当被问及为什么不举手时,他回答:“老师,别问。没有原因。我已下决心上什么课都不举手。”“我已坚持了一个学期。”
“你要坚持多久?”
“永远!直到我想举的时候。”
如何解释学生的这种行为?教师的第一反应也许是,“一定是怕答不对丢面子,或是因为胆小”。可是当点名回答时,他回答得很好,而且常常环视四周,面露得意神情。班主任由此推断,“他以不举手为荣,他有心理障碍”。后来通过向特教专家咨询,并查阅参考书,班主任认为他没有心理障碍。走访家长后发现,他不举手、不表态的行为是家庭环境影响的产物。父母的教育方法不一致,一个打,一个护,无形中使孩子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所以,做事不吭声,以不发言保护自己。久而久之,孩子把它作为乐趣,觉得有意思,于是形成了习惯。班主任将观察到的和家访了解到的情况综合起来,开始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为鼓励同学举手参与讨论,还召开了主题为“举手回答的好处”十分钟班会。同学们在充分交流讨论后得出结论:举手发言是为长大后走向工作岗位锻炼能力。敢说话、会说话有助于把工作干好,只有主动说话才容易找到工作,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位“不举手”的同学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从此逐步改掉了以不举手为乐的习惯。
班级里可能还有爱说谎、偷窃的孩子。有的家长为此经常大打出手,企图以惩罚的方法解决问题。家长甚至气愤地说,“我是个很要强的人。怎么有这样一个不争气的孩子。真不想要她了”。某班有一位喜欢绘画的同学,班主任安排她为班里出板报,当科代表。有一次,班里的另一位同学拾到东西交给老师,班主任让她写拾金不昧的表扬稿。她交稿时哭诉:“老师,我是一个坏孩子,老偷东西……”班主任说:“你是个好孩子。能主动承认错误是进步的开始,老师相信你会成为最好的学生。”这位同学听后很受鼓舞,写下了“我一定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的座右铭。她真的改掉了毛病,并被评为校级文明少年。事后,她在日记中提到,正是老师的信任使她走上了阳光之路。
这些鲜活的事例表明,教师不要埋怨学生难管。医生的医疗水平是在平时治疗疑难杂症的过程中提高的,教师的教育水平也是在把难教的学生教好的过程中提高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进生”帮助班主任提高了教育水平。教育的使命恰恰是帮助学生成长变化。唾弃“问题学生”,本身就是对教育的亵渎。每个孩子产生不良的习惯原因不一,但“多宽容、多鼓励,少指责、少批评,变直接教训为间接迂回启发”的策略,以爱和信任为基础,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根据,不经深度了解就不做判断,慎选沟通策略,不失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
诊断环境 圆心在哪里
通过教育家长,形成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在联通学校和家庭的过程中,起着圆心作用。
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比较起来,学校和家庭是两种边界相对比较清楚的环境。理论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两种教育都指向学生的发展。但事实上,一方面,在学校和家庭中,各自都有不协调、不一致的声音。比如,不同教师给学生的信息和对学生的期望可能是非常不同的,而在家中,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存在着差异,有的是目标上的偏差,有的则是方法上的不同。要使两种教育形式统一起来,使两种环境中的教育形成合力,需要家长的努力,更需要学校的努力。
就学校来说,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长、家长与学生、家长与教师的重要桥梁。如果说家庭和学校是两个圆心不同的圆,那么班主任就是让两个圆心处于同一个圆上的那个圆心。班主任面对的一方是家长,一方是科任教师,一方是一个班里的所有学生。各种可能的矛盾和冲突都集中到班主任这里,这客观上要求班主任有很强的沟通能力。
沟通需要交往,需要对话,需要移情地倾听。家长会、微信群、热线电话、家长学校、学生评语是和家长沟通的基本形式。现在家庭和婚姻观念在改变,家庭不睦、离异、单亲等现象比较多见。此外,还可能有其他的非常事故。在过去,学校处于被动的地位。结果,家庭出了问题,学生产生了不良反应,教师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补救。方法得当的,也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但如果方法不当,则很难有所作为,甚至激化矛盾。
有的孩子课外学习不够投入,经常听到有的家长抱怨说,“孩子回家做完作业,说什么也不看书了,我们实在管不了”。有的孩子有不良行为,如“在家里天不怕地不怕,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骂谁就骂谁”,家长认为孩子天性如此。进一步家访深究,会发现孩子不良习惯的背后都有家庭的影响。有的家长以身作则不够,本身没有好的习惯作风,直接影响了孩子。比如,有的孩子一家三代住在一起,妈妈下岗,爷爷退休。爷爷常常护着孩子不让奶奶管,为此老两口常常不说话。母亲贪睡,爱逛商场,不愿意接送孩子,躲老师,怕孩子表现不好找谈话。这样的家庭环境无疑对学生的成长有许多负面影响。优秀班主任会通过家访或者其他途径和家长沟通,为了教育孩子,先教育、影响家长,唤醒家长的责任意识,直言家长要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事实证明,通过帮助家长,形成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在联通学校和家庭的过程中,起着圆心作用。
教育是多方力量的合力。如果班主任的工作仅限于一个班级,那就无法了解班里孩子的行为为什么这样而非其他。如果仅限于学校而与社会隔绝,那就无法知道学生生长环境的现实状况和可利用的资源。班主任需要师爱,需要走进学生,也需要成为学校和家庭间沟通的天使。
(周作宇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岳爱珠系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02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