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而言,农村的老人,没有职工退休金,要留下存款也难,活了一辈子,劳作一辈子。
当我们到了七十岁之后,身体就大不如以前了,不能把自己当小伙子对待了。就是身体还行,劳动强度也不得不减小,同时收入也会减少。
没有什么技术的老人,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然后让儿女给一些生活费。日子过得还行,但是要处处节省。
因而,在人情往来的方面,调整方式,形成新的随礼规矩,很有必要。
01
晚辈送来的礼,受之无愧,减少回礼。
常常听年轻人抱怨:“某亲戚家的父母,在城里买了房子,让儿女住;买了车子,让儿女享福;存款很多,给儿女投资......看看我的父母,一辈子,啥都没有,还要管着。”
就是年轻人不抱怨,作为父母也会进行“横向比较”,认为自己没有出息,真的耽误了儿女的人生,问心有愧啊。
老人恨不得自己赚大钱,让儿女可以“拼爹拼妈”。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逢年过节,当儿女、孙辈送来礼物礼金,一来是孝顺父母,二来是给父母增加生活费用。按理说,老人接受了就好。但是有的老人,觉得自己给予儿女的东西太少了,不应该收受。
也有一些老人,把晚辈送来的礼金,数一数,然后添加一点,送回去。
比方说,孙子给奶奶一百块钱,奶奶换了新款式的红包,给孙子一百五十块钱。儿媳给婆婆一千块钱,婆婆转手就给了孙子,避免“贪婪”的嫌疑。
《菜根谭》有言:“客以不迎送为坦夷,若一牵文泥迹,便落尘世苦海矣。”
礼尚往来是客套,但是在家庭内部,过分客套,就显得刻板了。没有什么收入的老人,还会因为客套,导致经济上更加困难,有爱面子的嫌疑。
农村的老人,虽然没有大富大贵的家,但是靠劳作养育了儿女,就是最大的功劳,就是儿女反哺的根源。因而,晚辈随礼给长辈,长辈应该理所当然地接受。
对于年轻人来说,送礼给长辈,本来就没有想要回报。只是想,借机会,给长辈改善生活条件,换一种方式帮忙。
老人大大方方收礼,其实是成全了晚辈的孝心,哪怕要回礼,也是给一些家乡的土货,表示意思,千万不要“考虑对等”的问题。
02
随给晚辈的礼,不要定价,尽力就行。
一年到头,大家庭里有很多值得庆祝的事情。生日、乔迁、升职、找对象等。
晚辈的喜事,长辈自然要去参与,并且要送出礼金、礼物。
现实告诉我们,年轻人混得再差,只要不偷懒,总比老人混得好一些。毕竟,来日方长,时代在进步。
要是农村老人没有什么存款,在随礼的时候,肯定会发愁。对于老人来说,一千块钱,也许是半年的生活开销,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城里买不到一台像样的手机,也买不到几套名牌衣服。
从生活本身考虑,老人也不必把半年的生活开销,变成红包,送给晚辈。苦了自己,取悦晚辈,这是本末倒置的。
要明白,七八十岁的老人,能记住晚辈的好日子,就非常难得了,能去看看晚辈,就更难得了。心意的价值,远远高于红包本身。
一件事,有价格,也有价值,老人更要看中“价值”——礼轻情意重。
打个比方,外孙过生日,外婆送了二十元,或者给了一个小玩具,就非常客气了。外婆不要有任何的愧疚感。
人老了,还做那些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情,显然是活得不通透。要是老人的生活开销,来源于儿子家,老人却随礼很大方,儿子一定会有怨气的。
家和万事兴。随礼是促进和睦,而不是敛财的事。
03
参与亲友的喜事,入乡随俗,为老有方。
老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随礼的规矩也不太一样。
现在,很多亲友外出,在外地定居,也有很多晚辈找了外地的爱人。喜宴上,随礼的方法,也跟着是“风俗”改变。
作为老人,长期在农村待着,对外地的习俗不太了解。但是不尊重风俗,就会被认为“为老不尊”。提前了解风俗习惯,很有必要。
老人把风俗搞懂了,随礼就能体现长辈形象了,促进了和睦。
比方说,在我的老家,农村办婚姻,连续三天有酒席。第一天是讨春酒,第二天是正席,第三天是回门酒。长辈在席面上,要分三次给红包。
《孟子》有言:“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
不管谁宴请,都要在事前问清楚情况,不失去礼数,不损毁形象。
04
《红楼梦》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人在农村,发财很难,既要低配生活,又要精神高配。不要让狭隘的思维,困住了余生的幸福。
随礼这件事,本质上是“锦上添花”,促进人与人的感情,体现家风、社会风气。
好的规矩,会让大家都坦然;坏的规矩,没有规矩,让大家花钱买罪受。
整体来说,老人占子孙便宜,是孝道;老人给子孙礼金,是喜气;老人和亲友交往,是标杆。
当然,因为老人年纪大了,在很多方面,体现得很糊涂,请年轻人多担待,别有怨气。
只要人人都有爱,天下都是美好的人间。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