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的发展让经历了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单调文化生活的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多追求,逢年过节,年画成了镇上人必备的年货。年画在四啷风生水起,题材除了人物山水,也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大红大绿铺满市集。除了本地艺人,周边无锡的年画师傅也被吸引来。
王建方在望亭镇宅基村画了三十多年的年画,望亭人家厅堂挂的大幅年画,多半出自他手。不知在一家无锡硕放的年画摊位前踱了多少次,他终于能回家照样临摹,靠着从小自学书法的底子,自学起年画。
他的年画专门挂在厅堂。卷起来,带回家,望亭人拿着笤帚把墙扫净,拟好位置,小心翼翼、恭恭敬敬地把画挂上,最后用手一压。抬头看年画里笑意盈盈的神仙,人也跟着不自觉地笑起来。年画里饱满的色彩和熟悉的主角,在日光下或是在灯火下,有不同韵味的亲切感。
像贯穿在宅基村里的河中流水,王建方的年画,在一年时令的流转里被卖掉,再被张贴在家家户户的聚散起落中。一贴一撕,小到宅基村,大到望亭镇的时间就这样发酵。
王建方其中年画是寓意百年好合的和合二仙。
和合二仙,中国民俗文化中最值得玩味的神仙组合之一。在江南广为流传的版本很多,大抵都在讲寒山、拾得两人亲如兄弟,俱为僧,在姑苏城外寒山寺终成正果。今日苏州寒拾殿中还供奉着寒山、拾得的木雕金身像。他们在寺庙中供奉不多,多见于年画。或为僧状,或似孩童,一持荷花,一捧圆盒。江南民间珍视两人情同手足的情谊,将其奉为婚礼之日必悬于花烛洞房之中,或常挂于厅堂的“和合二圣”,寓意同心永结。
王建方画和合二仙,先从大红大紫的衣服开始,在宣纸上打好底稿,勾勒出主体轮廓后,最重要的就是开相。鲜活的立体感和喜气感乍看一气呵成,实则需细细上色。眼睛要画四次,脸则要画五次,一层层慢慢敷,就像江南的雨,一场场不疾不徐地落在村子里。年轻时,一口气画完一幅和合二仙,只需一天。画了多年,和合二仙的大衣襟和弯眼角早已熟于手,少有废稿。一纸大红大绿,让人想起院子外开得火热的红山茶,绿叶衬得正好。
行情好的还有福禄寿三星。无论南北,这三位笑意盈盈的老神仙涵盖了中国民间对世俗生活的理想愿景。给老人家过六十、七十大寿或是年节时,常在厅堂墙上悬挂。年画中的福星常手执如意,或拿“福”字,或怀抱童子;禄星位于其右,身穿官服,象征仕途顺达;寿星则位福神之左,额头饱满得十分夸张,但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能会意这夸张之下的慈祥与长寿福气。
年画是有规矩的。村里人喜欢寿星的眼角下耷,喜欢老寿星像寿桃一样饱满到喷张的大额头,喜欢爷爷的爷爷挂过的神仙,和仙人们几十年不变的情态。即便像王建方这样不属于年画重镇、集体作坊和传承家族,不用刻版单靠手绘的“野生”年画手艺人,也在偷偷临摹年画模板时就敏锐地知道,在未来的年画绘制中,不该去触碰民间审美共识与文化记忆的底线。
可王建方到底是个“野生”手艺人。细看他笔下的年画,仍有细微的个性。寿星手持的寿桃通常在年画里红白相间,王建方会涂上自己偏好的青色,这种偷藏一下的偏好是被村里人默许的。他的画纸有时是宣纸,有时是白纸。不同于知名地方年画常用的矿物颜料,王建方用的是覆盖性更强的广告画颜料,既可浓艳,也能根据题材自调出比较清淡的色调。
距离望亭不远,同在苏州,年画重镇桃花坞始于明代,鼎盛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它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一幅画一般要套印四五次至十几次。有姑苏温婉轻灵,又拥有基地优势的桃花坞,如今已成为苏州人骄傲的文化符号,也在中国美术史、民俗史上享有一席之地。
文字根据线上传播方式对原作有部分删改。
撰文:孔雪。摄影:黄彬彬。内容来自:《风物中国志·望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