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全称“文殊师利”,梵文是manjusri,音译作“曼殊尸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等,意译妙德、妙首、妙吉祥。在佛经记载中,文殊身份重重,颇难界定。马书田在《中国佛教诸神》中列举出七种文殊身世:一、本为佛,因助释迦牟尼教化众生,暂时现菩萨身;二、文殊之三世果位皆为佛;三、众佛之父母;四、释迦牟尼的祖师;五、阿弥陀佛的三儿子;六、妙庄王的大闺女;七、释迦牟尼大弟子,这是就身世而论。就其身份而言,概括起来有六种观点:第一、文殊是历史人物,第二、文殊是菩萨,第三、文殊是佛,第四、文殊是诸佛之师、菩萨之母,第五、文殊是众多佛教学者的缩影,第六、文殊是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表征。
关于第一种观点,多依此段经文:“(文殊)生于此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其生之时家内屋宅化如莲华,从母右胁出,身紫金色。堕地能语如天童子,有七宝盖随覆其上。诣诸仙人求出家法,诸婆罗门九十五种、诸论议师无能酬对。唯于我所出家学道。”释迦牟尼在此讲述了文殊的基本简历:舍卫城婆罗门家族,父名梵德,与佛同时代,亦是从母右胁出,天资聪慧,随佛出家。圣严法师在《印度佛教史》中说:“在大乘经中的在家菩萨,文殊及善财,是实有其人的……可惜不载于《阿含经》。”印顺法师同样认为文殊是一位历史人物,更具体地,他认为文殊是舍利弗(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智慧第一)的理想化,现出家比丘相。他列举出文殊与舍利弗的五个共同点:都以智慧著称、皆乘青狮、同为法王子、老乡关系(同为多罗聚落人)、说法时都“以正见为导御”。他还通过《文殊师利现宝藏经》、《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离垢施女经》来论证:“文殊确定是出家的比丘”。除此之外,广兴在《文殊法门的信仰与特色》中提到:印度学者Bhattacharyya也认为文殊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依据的文献是梵本《自生富兰那》。
关于第二种观点,佛经中有多处记载,如东晋时期翻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说文殊师利菩萨是从东方来的菩萨。经中说“东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金色,佛号不动智。彼世界中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十方佛刹微尘数诸佛菩萨俱来诣佛所。”这也是我们理解的文殊的一般身份。
关于第三种观点,《佛说首楞严三昧经》中记载:文殊早已成佛,名“龙种上佛” ;《央崛摩罗经》说文殊现在北方做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大宝积经》说文殊菩萨当来成佛,名“普见如来” 。
关于第四种观点,《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释迦佛向文殊菩萨赞曰:“汝今真是三世佛母” ;《佛说放钵经》中,世尊又说,我今得佛相好“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
关于第五种观点,见于西北大学李海波的硕士论文《唐代文殊信仰研究》,她在总结了文殊的多种身世后认为,文殊很有可能是对大乘佛教作出贡献的众多佛教学者的缩影。这一观点,不见于文殊经典,之所以有人这样认为,是从文殊作为大乘经典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其所代表的群体对大乘佛教所做的贡献来说的。比如,佛经记载的文殊对于大乘经典的结集等。
关于第六种观点,其实是从文殊作为菩萨的身份引申出来的。多数教内外学者认为:作为菩萨信仰中的文殊,主要的是起表法的作用,他是用来表征般若智慧的。吴立民先生曾在《法音》发表《吴立民先生谈文殊智慧》,指出“文殊有许多法身、化身、应身,有的现金刚文殊,有的现比丘文殊,有的现儿童文殊,这都是就表法而说的”。
总结以上不同身份的文殊,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在佛教界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或许,文殊同释迦牟尼一样,随着佛教的发展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兴起,同样出现了一个由人到神的神话过程。而在当代对文殊进行学术研究,最为主要的应该是运用哲学或者思想史的方法,挖掘出其“表法”之意义,也就是其表征的般若思想在当代的意义,这样,我们现代人才会从中汲取丰厚的思想资粮。对于文殊身份的认识,肖黎民先生在综合以上观点的基础上提供了极为中肯的视角,集中体现在《文殊智慧哲学精义》一书中,他说:“文殊是佛教历史人物与大乘佛理象征喻体之间的同位复合”。是“史实与神话交织而成的宗教人格”。他进一步又指出,文殊有三种位格:史记文殊、三世文殊和化现文殊。当前,对文殊乃至菩萨信仰进行研究,不妨从这一角度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