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入“嫁娶屋”前,珊珊三丫头发现大门口的一边立着两牌子:一个是“佛山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另一个是文会里“嫁娶屋”简介。
上面的简单介绍,说明了文会里的“嫁娶屋”始建在清朝初年,原来是一个“杨姓”家族居住。到了清朝中期,这套房子变成了专门出租给供“嫁娶”使用的房子。在清代,佛山地区还有其他不少相同用途的“嫁娶屋”,多数都是大型的宅弟建筑,豪华体面,又整齐美观。而文会里的“嫁娶屋”是佛山地区目前保存“最好”与“最为典型”的一家,不仅体现佛山独具特色“嫁娶”的民俗特色,而整个建筑也具有较高建筑和艺术价值。
“嫁娶屋“相当于临时出租房,但它用作“嫁娶”的特别用途,也可以理解是当年佛山特殊用途的“临时出租”房屋了。在清代,居民除了少数富户的家庭拥有镬耳大屋外,其他的居民就是三间两廊的居室或“竹筒屋”。从前的佛山,非常看重婚礼这一项礼仪,认为这是人生只有一次的大喜事,有“大登科金榜题名,小登科洞房花烛”,所以会把婚礼办得热闹风光,遇到婚姻嫁娶,会租用“嫁娶屋”来置办婚礼,形成一种相沿的习俗。
珊珊三丫头进入大门,见到大门贴着一副“百年好合”的对联,写着“连理枝喜结大地,比翼鸟欢翔长天”。进门看到门上贴着两个大大的“囍”字, 结婚时贴“囍”是中华传统的民间喜庆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