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油,是许多菜系处理肥肠的重要步骤。图/网络
挨过一顿“*威棒”,一挂肥肠算是脱胎换骨,“史太浓”被改造成“*吾净”,“大波浪”被安排到“秃脑亮”,实属可怜。因此,当肥肠入锅时,便不可再重拳出击,而是要改用些怀柔手段,细细调教。肥肠虽是平俗之物,但烹饪起来却十分讲究,各地各菜系不尽相同。总归要顾及当地人的口味,又不失了肥肠的本味。
中国到底哪里的肥肠最好吃?山东丨肥肠里的流量担当
最知名的肥肠菜肴,非鲁菜的九转大肠莫属。
明清两代,鲁菜为帝王所好,华北、东北地区的特色菜肴均受其影响。鲁菜风味咸鲜,以爆炒和炖汤见长,擅用葱姜蒜等调料,粉饰、中和食材本味的技艺高超。尤其下水类菜肴是拿手好戏。
料理肥肠,必须秉承标题党和封面党的夸大精神,上急火,下猛料,用浓妆艳抹、滤镜美颜,抹除钟离无盐与西施的差距,其代表作就是九转大肠。
▲“浓妆艳抹”的九转大肠!图/网络
九转大肠为清光绪年间济南城里县东巷九华楼首创,店主喜好以“九"冠名属下店铺。一日,店主请客,席间有一道“烧大肠",客人们尝后同声赞好,但细品滋味,又五味咸集,座中一文人赠名“九转大肠",一是迎合店主癖好,二是将此菜比作九转仙丹,赞其技艺复杂、口味丰厚。
九转大肠调料繁多,用砂仁、肉桂、豆蔻等香料,还有葱、姜、糖、酱、盐、油、酒等;其工序复杂,将肠头(猪大肠前端)切作寸把长小段儿,先煮,再焯,后炸,再烧,出勺入锅多次,不厌其烦,合乎山东老乡孔夫子的教导:“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婆婆妈妈”是九转大肠的烹制态度,只有碎碎念的唐僧,才能用紧箍咒降住孙猴子。
后世的九转大肠又融合了“套肠”做法,借古创新,清康熙朝文人朱彝尊在《食宪泻秘》一书中介绍了“套肠”:“大肠小膘肥美者,治净,两条套为一条。入肉汁中煮熟,斜切寸投,伴以鲜笋,香蕈汁汤煮供,风未绝佳,以香蕈汁多为妙”。大小肠相套,口感层次更多,本与大肠连理同枝的小肠,成了锦上添花的佐料。对付大肠,精工细致的鲁菜,用的是“树上开花”的“料”海战术,花树交辉,密集出击,虚增其势以威敌。
北京丨肥肠里的京味儿
京津小吃与鲁菜渊源颇深,也常烹饪肥肠,首推北京的卤煮火烧。卤煮火烧是对清乾隆时苏州厨师张东官所创宫廷菜“苏造肉”的改造。
▲卤煮火烧。图/网络
清光绪时,“小肠陈”店主陈兆恩为迎合吃不起大肉的平民百姓,以廉价的猪小肠、肺、豆腐、猪头肉替换“苏造肉”中的五花肉,后又加入火烧同煮,成就了今天的老北京名吃“卤煮火烧”。《燕都小食品杂咏》赞它:“苏造肥鲜饱老馋,火烧汤渍肉来嵌。纵然饕餮人称膩,一脔膏油已满衫。”
晚清至民国时,卤煮火烧是地道的“穷人乐”,是遭歧视的“下九流”们常吃的食品,拉洋车的、扛大包的,出活归来,拖着疲惫的身躯落座,花上两个大子儿(旧时一枚二十文面额的铜元被称为一大子儿),吃倆烧饼,就两碗豆汁,就算一顿饭了,若是嘴里没味儿,那就来一大碗卤煮火烧,包他囫囵*口。
卤煮火烧店里,始终会有一锅咕嘟着小泡的老汤,炖的是菜底,伙计从汤里迅速捞出一截小肠,数块肺头、几片豆腐,快刀切碎,再把火烧斩成小块,统统丢进碗心,一勺老汤浇上,搭配香菜、蒜蓉、辣椒油,端至面前。小肠里一般要多留些油脂,这样吃起来才饱满滑嫩,解馋过瘾。宫廷御膳改头换面,以肠代肉,用“偷梁换柱”的计策,送入寻常百姓家。
江浙一带丨肥肠也温柔
今天,鲁菜好似前朝遗老,苏菜、浙菜北伐成功,一跃成了新贵。在今天的国宴菜里,苏、浙菜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苏浙菜最突出的风格就是“炫富”,“撒欢”是要有资本的,江南水乡自古富庶,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江南”,苏、浙菜好用珍稀且鲜活的原材料,力求突出清新本味,菜色富贵堂皇,风味甘鲜醇厚。
令人诧异的是,富丽典雅的江、浙菜,也对肥肠情有独钟。清乾隆时期的饮食专书《调鼎集》详尽记述了淮扬菜中肥肠的烹制方法,有“肉汁煨肠、肉灌肠、风小肠、糟大肠、套大肠、瓤肠、熏烧现成熟肠”。江南船宴由古盛行至今,一舟,一人,孤坐江心,一壶花雕,一碟肥肠,举首云卷云舒,低头肠驱直入,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