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兴宁地区的嫁娶礼仪和大部分客家地区一样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此类民俗反映了客家人对人丁繁衍兴旺的期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过于纷繁的"六礼"曾一度被认为是陋俗而被破除,但由于人们历来对婚姻大事的高度重视,在迎亲嫁娶上仍有一套追求美好、讲究吉祥的习俗。
打扮新娘。新娘出嫁前,要请“扮娘”打扮。所请扮娘一定要“四片全”(即有子、有孙、丈夫健在,且在村中有名望),即大家公认的”好命人”,打扮新娘要梳3次头,每梳一次都说一句吉祥的话:一梳梳到头,二梳福禄寿,三梳子孙满堂。接着便为新娘穿衣、裤和鞋。
打米筛花。新娘在“上轿”前要请有声望的叔公打米筛花,说“四句”,其仪式是:在祖公厅里放一“摸栏”(似匾状但比匾大的竹编织具),当中放一方凳,其外置一箩筐。选好时辰后,伴娘便扶新娘先坐一下箩筐,后端坐凳上,并说吉祥语,如“坐箩又坐凳,身家大过兴宁县,坐凳又坐箩,子孙长过宁江河”。打米筛花者双手执米筛置于新娘头顶,作筛米状,说四句吉祥的话,称为“说四句”,如:“涯今嫁女望吉祥,子孙满堂寿年长,夫妻白头爱到老,儿孙高中状元郎”。打米筛花的意思是经“百眼查看”,这姑娘是美好端庄的,并把吉祥、美好筛在新娘身上。
上轿。打完米筛花以后,家人、亲属、亲戚都要送红包给新娘,谓之“上轿钱”。父母还送一个提包给出嫁的女儿。包里装有莲子、枣子、早稻粒、长命草、糖丸、葱、蒜等象征美好的东西。之后,新娘悄悄上轿(一般不放鞭炮,认为嫁女是蚀本的事,不值得大张旗鼓。这种观念现有所改变,但风俗犹存)。
拉月(“拉”读拉的第二声,意为查巡探望)。新娘出嫁,其娘家组织送亲队到男家去。送亲队由7人组成,其中必须有媒人和男童参与,其他则是婶、嫂、婆等妇女(寡妇不能参与)。送亲队要送嫁妆,嫁妆中必配灯盏(灯同丁)、铜壶(带嘴,象征男孩)、糕饼、方镜、甘蔗、柏枝、长命草,以及9个鸡蛋,每个鸡蛋上各写一个红字,组成“百子千孙,长命富贵好”。迎亲。
新娘上轿后,由男方家的一名已婚男子引路“入门”。至新郎家时,门前燃放喜炮,用稻草、“桃符”燃起火堆,由“伴妇”接新娘“下轿”,并跨过火堆,进入祖公堂向祖宗行礼。有些地方,新娘在跨火堆后便把一些花生、糖果、枣于、莲子、硬币撒在地上,让小孩竟相抢拾,意为五福盈门。
婚喜宴席,是客家人中最讲究、最体面的宴会,出的菜都是最为上乘的,较常见的有鱼丸、“搏丸”、海参、猪鸡鸭等,但是婚宴中是不能出“酿豆腐”的,因为“酿豆腐”是四方形的,客家人称为“酿豆腐,各打各”,“各打各”就是离散的意思。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客家人在婚嫁喜事中,是很注重圆满和美好的。意象是团圆的,就连用的一系列器具、物品如“米筛”、“摸栏”、灯盏、铜壶、糕点鸡蛋、鱼丸、肉丸、莲子、硬币等等都是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