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的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最近在短视频平台上火了。
用铁锅演示天眼、用扫帚模拟太空中的宇宙射线……这位灰白短发的“吴姥姥”说话风趣,站在镜头前做趣味物理实验时,像哆啦A梦一样,从马甲的口袋里不断掏出鸡蛋、花生、硬币等“脑洞大开”的道具,给孩子们带来惊喜连连。
“吴姥姥”的科普主要面向青少年基础教育,但因为好玩易懂、深入浅出、贴近热点,还意外吸引到大批成年人。公众对于泛知识类直播内容的渴求可见一斑。
“硬科学”该怎么教、怎么学?这是时代抛给每一位老师的问题。短视频让科普触达更多圈层和年龄段,其传播时间和地域也不受限制。现场直播完成后,还可以回放重播,有效放大了传播价值。短视频还自带互动基因,家长与孩子纷纷通过留言和弹幕跟“吴姥姥”即时双向互动,在线问答提升了教学效率的同时,丰富了科普形式。
从科普内容来看,“吴姥姥”团队也配合短视频的形式做了量体裁衣。早在同济大学教《大学物理》课程的时候,吴於人就觉察到不少学生对物理有明显的畏难情绪。擅长做题的学生,却不真正热爱物理。所以,她的科普直播,摈弃了干巴巴的板书、ppt讲课形式,通过生活化的语言、接地气的小实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展现物理科学的真正魅力。
2007年,吴於人负责的《大学物理》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育)。点击图片,查看大图。图/同济大学官网截图
“阴极射线管”“普氏摆现象”,这些“高大上”抽象复杂的物理知识术语,一度令人望而却步。“吴姥姥”这样的“网红”老师却让我们看到,科学是实用有趣的,不必再以高冷面目示人,渴求知识的热情和好奇心到位了,科学实验在家照样也能做。
每逢重大事件,公众对相关科普直播的关注度更高,参与意识也更强。神州十三号发射当天,“@不刷题”适时推出火箭发射模拟实验,火箭是怎么上天的呢?姥姥掏出一个矿泉水瓶,注入液氮,拧紧带孔的瓶盖,倒装过来。瓶子拖着长长的白汽尾巴,蹿天猴似的没了影——高压气体的反推作用,火箭上天的原理一目了然。
值得注意的是,直播里,吴教授平易近人的科普姿态成功引导家庭教育“蹲下来”与孩子交流。她的实验启发了一众虎爸虎妈带着孩子在家做“亲子实验”。当家长孩子变成了共同探求知识的“同班同学”,想必家庭教育氛围也会变得其乐融融又热闹非凡。
“@不刷题”的霸气账号名称,已成了吴教授当下吸引百万粉丝的“流量密码”。兴趣引领、不极端应试、快乐教育理念,贯穿了吴於人整个职业生涯。“科学重器,筑梦未来”是她的情怀和理想,而“不刷题”则代表着她对教育价值的终极判断及取舍标准。
“@不刷题”账号受追捧,优质科普内容生产者与平台双向赋能、互相成就,无疑是好事一桩。公众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科普知识,让流量向更加健康、智慧、深度的内容倾斜。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看作是,公众对泛娱乐类视频审美疲劳后的一种价值回归,从需求侧倒逼平台更好地构建内容生态。
新京报评论员 | 李潇潇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