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行业,三个兄弟,四年之间产生了两家上市公司。老大李仙寿,老二李仙华,老三李仙德,光伏业内声名赫赫。浙江玉环的这三个兄弟注定要创造中国光伏产业的一段传奇。
带头大哥李仙寿
初出茅庐闻商机 无心插柳柳成荫
三兄弟中,李仙寿是名副其实的“带头大哥”:在年龄上,他比两个弟弟大五六岁;在创业精神上,他是两个弟弟的榜样;在太阳能光伏产业上,他是两个弟弟的领路人。
2001年,已经在玉环文化局工作了10个年头的李仙寿,“下海”成立了玉环县阳光能源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生产和销售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电源系统。值得注意的是,同年1月,留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并获得太阳能科学博士学位的施正荣,回国创办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2005年底,无锡尚德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施正荣一跃而成为当年的“中国首富”。也正是在这一年的3月,李仙寿和三个创业伙伴怀揣着掘金梦想和150万美金从玉环北上,来到嘉善姚庄这个小镇投资,昱辉阳光成立。
那时,欧洲人挥舞着支票,争先恐后采购产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这除了让太阳能光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之外,也使得多晶硅的价格被爆炒:2003年,多晶硅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从2003年的每公斤25美元,涨到了2007年的400多美元。
左起昱辉阳光董事长李仙寿、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晶科能源副总裁李仙华
成立昱辉阳光后的李仙寿决定进入光伏产业链上游,并作出了一个让昱辉阳光领先行业的选择:变废为宝,以硅废料代替多晶硅制造硅片。
“全球每年丢弃的硅废料和废硅片大约为6000吨到8000吨,但当时还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李仙寿说。这让昱辉阳光的光伏产品成本低到了令同行咋舌的地步。2005年,在多晶硅进口价格暴涨到80美元/公斤时,昱辉阳光的价格只有40美元/公斤。当年,昱辉阳光的毛利润率就达到了40%。
公司成立后,李仙寿拿着生产计划和厂房设备配置的生产能力证明去见了中电光伏,寻求合作。原料紧缺的中电光伏给了昱辉订单和4000万元预付款。这是昱辉阳光在开张后的第一笔资金,李仙寿用来购买了设备与原料,并于10月份按时给南京中电交了货。此后,其他太阳能电池生产的大厂商也都顺利地成为了昱辉阳光的客户:无锡尚德的8000万元订单、江苏林洋上亿的订单,台湾茂迪在查阅了和李仙寿过去合作三年多达数千个合同的实施记录后,也预付了500万美元的现金。
短短一年时间,昱辉阳光的产能在2006年迅速从零增长到648吨、3200万张硅片,年产能达到80兆瓦。产品一半供应国内,另一半供应美国、韩国等海外市场。
二弟李仙华,三弟李仙德
选定行业下决心 兄弟齐心利断金
这段时间中,二弟李仙华、三弟李仙德也先后创业。1999年,李仙华创办了玉环阳光汽车维修公司——它后来成为玉环县规模最大的汽车维修公司;李仙德则从1996年起就开始做消防工程、水电安装,后来成为了浙江快达建设安装工程台州分公司的负责人。
就这样,2006年之前的李仙寿三兄弟,都在各自的行业里打拼着,企业规模也相差不大,互相之间并没有太多的生意联系。
然而,昱辉阳光成立后一日千里,连续翻番式的增长隐然可见。李仙寿的创富神话激励了两个弟弟李仙华、李仙德。李仙寿告诉他们:“在太阳能光伏产业界,有个说法叫‘拥硅为王’。只要生产出硅片,就不愁没有市场。”
2006年6月,李仙华、李仙德变卖了各自的所有资产,走到一起,总投资1000万元,在江西上饶注册成立了德晟太阳能有限责任公司;12月,又注册成立了晶科能源有限公司。在这个公司中,李仙德任董事长,李仙华任总经理。
“其实成立德晟时,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昱辉阳光做配套,因为哥哥生产硅片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李仙华告诉记者说。
但当两兄弟进入太阳能产业后,很快就发现,太阳能光伏产业有着无可限量的前途。相对于这个大海般的市场来说,自己当初“只为哥哥做配套”的格局未免太小了些。很快,兄弟俩及时调整了战略,将产品战略扩展到硅片、电池、组件等光伏产业的上下游。
从此,李氏三兄弟被太阳能光伏这个新兴产业拉到了一起。
胸怀天下凌云志 指点江山显雄心
2006年,急需资金扩大产能的李仙寿向英国的投资者们讲了一个关于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故事”,尽管投资者们对这个刚成立一年的年轻公司所讲的“故事”没有完全听懂,但他们显然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太阳能产业的未来满怀信心。8月8日,昱辉阳光在伦敦创业板上市,成为继无锡尚德之后第二家海外上市的太阳能企业。它以1.5美元一股的发行价成功募集了5000万美元资金。此后股价一路上扬,最高涨到12美元。
2008年1月29日,昱辉阳光又成功地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筹资规模达1.3亿美元。半年后通过增发再次融资2亿美元。
在这期间,2007年,昱辉阳光在河南林州投资了年产300吨多晶硅的项目。这个带有试验性的项目为昱辉阳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于是他又于2008年在四川瑞能投资26亿元,建设年产3000吨多晶硅的项目。
李仙寿飞速前进的同时,李仙德和李仙华的晶科能源也在江西上饶散发出逼人的光芒:2007年,晶科能源硅片产能80兆瓦,实现销售收入7.8亿元,纳税3860万元;2008年,硅片产能扩大至220兆瓦,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纳税1.2亿元。
晶科能源何以有这么多的资金,达到如此快速的发展?“借鸡生蛋。”李仙华说,这一招也是跟李仙寿学的。
2005年,李仙寿从南京中电、无锡尚德、台湾茂迪等公司拿到了数亿的预付款,用这些预付款大大加速了企业的规模扩张;同样,晶科能源也在2007年从下游客户那里拿到了近2亿元的预付款,用这笔钱投资于企业的产能扩张。
但这笔钱依然不能满足投入的需要。2008年,晶科能源开始寻求融资。5月份,新加坡一家私募基金看中了晶科能源,投资3500万美元;8月,深创投等8家基金联合给予晶科能源2000多万美元。
“2008年8月份那一笔资金拿得真是及时!”李仙华至今还非常庆幸,“如果再晚一点,我们拿不到这笔钱,公司就惨了!”
2008年9月,金融危机气势汹汹席卷而来,国际市场上硅片价格应声而落。“从25美元涨到400美元,用了三四年的时间;但从400美元跌到40美元,只用了半年不到的时间。”李仙华至今还对2008年9月到次年2月那场价格大跌心有余悸。
不过,令李仙华、李仙德庆幸的是,晶科能源拿到钱后,金融危机马上就来了,他们因此就暂停了相关投资。
然而,李仙寿的昱辉阳光却在这次危机中损失惨重。“前几年原材料一路上涨,我们存了不少货;但那一波猛跌,把2008年赚的钱全拖进去了。”李仙寿回忆说,2009年上半年,昱辉阳光碰到了成立以来的最大一次亏损。“不过,2009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就回暖了。”
一场疾风暴雨般的金融危机,让三兄弟惊出一身冷汗。李仙寿首先调整了扩张的进度:将产值100亿元的目标从2009年推迟到2010年,而1000亿元的产值目标,则从2015年推迟到2020年。
金融危机对李仙华、李仙德两兄弟来说,算是“有惊无险”。2009年2月,正值金融危机后的资产价格处于“洼地”时,晶科能源就开始与江苏两家太阳能生产洽谈收购事宜,不过一直没有谈判成功。然而2009年6月,仅仅经过不到一个星期的谈判,晶科能源就收购了浙江海宁第一家进入光伏产业的企业——浙江太阳谷能源应用科技有限公司。“太阳谷”是2007年投产的嘉兴第一家太阳能电池片生产企业,2008年销售达4.3亿元,也是昱辉阳光的重要客户之一。晶科能源以近3亿元将其收购后,在原有75兆瓦的产能基础上,又扩建了300兆瓦的产能。
在李仙华、李仙德兄弟进行并购的同时,李仙寿也加紧了并购步伐。晶科能源并购太阳谷后一个月,2009年7月,昱辉阳光花了近3亿元,收购了位于江苏宜兴的无锡佳诚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三兄弟同时走上了并购发展的快车道。
李仙华在总结三兄弟的成功经验时说:“是太阳能光伏这个行业,造就了我们三兄弟的辉煌。”
李仙德始终坚信:“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也许这是对一个满怀阳光理想的睿智者最好的诠释和注解。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全中国拥有众多的太阳能源发电厂!相信这一天并不会太遥远,相信这也是全中国和全人类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