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制笔之乡”,截止到2017年,全镇共有制笔及配套企业992家。
其中制笔企业613家,配套企业379家,各类制笔注塑设备7321台,具有年产180亿支笔的产能。
就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镇,却能一年为每个地球人造2支笔!
靠着组装圆珠笔,分水镇年生产总值达79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达到了5.7万元,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分水镇已经形成了包括原料供应、模具加工、配件制造、整笔生产、物流运输、贸易销售等各个环节完整的产业链。
看着眼前的繁荣,谁能想到40年前,一个不经意的发现,却彻底改变了全镇人的命运。
时间拉回到1977年,当时分水镇儒桥村的当地居民发现山上的细毛竹,特别适合做圆珠笔的笔杆。
那时正赶上国家恢复高考,学生群体人数激增,市场对圆珠笔的需求大增。
在村民的建议下,敢想敢*儒桥村领导就在村里的大礼堂里办起了第一家笔杆厂。
制笔这事就从这开了个头。
到了80年代,赶上我国兴起了“塑料革命”,竹杆圆珠笔渐渐被塑料圆珠笔取代。
原有的竹杆加工业务受到了挑战,遇到了难题。
但也让一些比较有头脑的人看到了商机。
之前给别人代加工竹杆笔杆,利润太薄。
不如自己买设备,自己生产塑料圆珠笔!
说干就干,浙江人骨子里的坚韧在创业初期展现得淋漓尽致。
没有技术,那就去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制笔厂去学。
没有设备,那就去买大城市淘汰下来的二手注塑机。
没有厂房,那就把自家的客厅或猪圈改造一下,放上设备就生产。
没有人员,那就从小孩到老人,家里老老少少齐上阵!
办法总比困难多,正是凭借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分水镇制笔行业实现了第一次的技术革新和产业改造。
这种家庭作坊式的模式,在镇上快速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