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部分诺贝尔奖获得者合照
在访谈中,李政道的言辞不可谓不犀利。除了对两人之间的矛盾做出了一个解释外,他对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对杨振宁取得的另一个物理学重大成就规范场理论都作出了令人惊讶的评价。因而这一长篇访问,几乎可以说是“战争宣言”了。
显然,至此两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点已经很明显了,就是谁在宇称不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中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在李政道一方看来,这一成果是自己独立发现的,有人说杨振宁在其中做了“任何普通科学家都能做的事情”。
但无论是在论文中还是在诺奖的领奖台上,都是杨振宁站在李政道之前,这是他不平衡的根本原因。这些观点,也被李政道的助手、季羡林先生之子季承写在了2009年出版的《李政道传》中。
杨振宁与李政道两家合照
该书出版后杨振宁也没有保持沉默,而是在同年三四月在报刊中发表了一篇文章,用大量文献资料驳斥其中的说法。
目前此事还称不上定论,正如牛顿和莱布尼兹的微积分学发明权之争持续了数百年一样,或许只有百年后对科学史细细梳理,才能得出一个结论吧。
除了和李政道之间的决裂外,萦绕在杨振宁周身最大的争论莫过于他是否爱国。
这一点从他在海外放弃中国国籍的时候就有人说起,前几年他放弃美国国籍、再次拥有中国国籍的时候,这一争论的声音达到了最大,很多人说他是回国“享福”的。
正如杨振宁所说, 他1945年离开的是旧中国,1971年访问的是新中国,而回来的时候,是欣欣向荣的新的新中国。
杨振宁与翁帆
他自己也曾经解释过,自己在美留学期间爆发了朝鲜战争,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禁止任何在美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回到中国,他这才留在了美国。
后来,因为他经常要出国交流,持有中华民国护照变得非常麻烦,因而他在六十年代的时候加入了美国国籍。此事成为了父亲最大的遗憾,至死都没有释怀。
可能有人以钱学森的例子类比,指出杨振宁如果想要回国的话也并不是不能成行。但当时单是要争取钱学森先生一人回国就已经付出了巨大代价,如果中国方面试图在名单上再添几个人,我们又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呢?
而且钱学森先生从事的是核武器相关研究,当时他回国比从事理论物理研究的杨振宁先生回国,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意义要更大。
钱学森
杨振宁之所以加入美国国籍,与蒋介石也有关系。最开始的时候杨振宁拿的是中华民国国籍,这也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的国籍。
当时国民党已经退到了台湾,但不妨碍他们用这两个有中华民国国籍的人物所取得的成就宣扬自己。一时之间两人成为了台湾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
对于学术界来说非常单纯的一项荣誉,很快被蒋介石转化成了政治意图。10月31日诺奖揭晓的那一天刚好是蒋介石的70周岁生日,台湾当局异常兴奋,官方报纸用极大的版面报道了两人获奖的喜讯。
蒋介石本人费尽心思想要拉拢杨振宁,但他出了下下之策——扣押了杨振宁的岳母,杜聿明名义上的“遗孀”曹秀清(此时杜聿明被俘而不是去世了),并强行利用他的中华民国国籍,将他选为民国中央研究院的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