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梁楼盖,无梁楼板钢筋做法图集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2-12-25 17:16:33

图7 柱帽刚域对减小跨度的有利作用

计算式中柱帽计算宽度的折减系数为2/3,是考虑其对减小跨度的有利作用,即考虑支承反力的分布为三角形,反力形心位于2/3处,如图7所示。

计算出总弯矩以后,将总弯矩在无梁楼盖的各个部位进行分配,因此根据刚度分配的差异,定义了无梁楼盖的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弯矩系数见下表。

无梁楼盖双向板的弯矩计算系数

截面

边 跨

内 跨

边支座

跨中

内支座

跨中

支座

柱上板带

-0.48

0.22

-0.5

0.18

-0.5

跨中板带

-0.05

0.18

-0.17

0.15

-0.17

对于该表的分析可见:

(1)总弯矩为1.0

对于边跨:

(0.48 0.5)/2 0.22 (0.05 0.17)/2 0.18=1.0

对于内跨:

0.18 0.5 0.15 0.17=1.0

(2)对于内跨柱上板带分配了总弯矩的68%,跨中板带分配了32%,说明内力(弯矩)向集中于刚度大的板带,截面是刚度的一种变现形式,而楼板厚度相同,则支承也是刚度的另一种形式,柱上板带因为传力直接与柱连接,因而形成较大刚度,因此分配了2/3以上的总弯矩;

(3)对于负弯矩而言,同样由于刚度分配原因,标准跨内跨柱上板带占75%(0.5),跨中板带占25%(0.17),柱上板带的负弯矩占总负弯矩的一半,同时该部分板厚由于柱帽的存在而变大,增加了该部分配筋计算的h0,因此基本符合等强度设计原理,使得无梁楼盖有较好的经济指标。

鉴于经验系数法是固定的分配系数,因此对于板带之间的相对刚度、板跨有一定的限制,《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建筑工业出版社)以及《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标准》(GBT50130)等做出了以下规定,采用无梁楼盖的经验计算方法(弯矩系数法)进行计算,需满足下述条件:

(1)每个方向至少有三个连续跨;

(2)任一区格板的长跨与短跨之比值不大于1.5;

(3)同方向相邻跨度的差值不超过较长跨度的1/3;

(4)可变荷载与永久荷载设计值之比q/g≤1/3。

对以上规定,采用经验系数法应该严格予以遵守,当不满足以上条件,建议采用电算予以补充验算,或者按最不利荷载进行组合及包络设计。

2、弯矩的数值计算法

目前通常采用的数值计算方法为有限元法,一般分为薄板,如克希霍夫(Kirchihoff)薄板理论,也有中厚板,如明德林(Mindlin)中厚板理论,两者之间的区别仅在于是否考虑板单元中的剪切变形,一般而言,由于是否考虑剪切变形,使得厚板与薄板的位移解有一定的差异,内力解还是相当的一致。

克希霍夫薄板理论有以下三个假定:

(1)薄板变形前的中面法线在变形后仍为弹性曲面的法线;

(2)板弯曲时中面不产生应变,即中面是中性面;

(3)忽略板厚度的微小变化,忽略垂直应力梯度对变形的影响。

计算软件通常有:ANSYS、SAP系列、ETABS内嵌的SAFE、国内的YJK、佳构STRAT、PKPM内嵌SLAB等,下面简单结合PKPM-SLAB做简要说明:

无梁楼盖电算方法的基本步骤:

(1)PMCAD建模时在柱网处布置100x100的虚梁;

(2)SATWE前处理把楼板定义为弹性楼板6;

(3)SATWE计算框架柱配筋;

(4)SLABCAD计算楼面板配筋。

无梁楼盖SLABCAD电算的结果与经验系数法基本接近、总体弯矩一致。

本文节选自《高层建筑基础分析与设计》,该书是国内大多数高校土建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教材,由同济大学梁发云教授与联境建筑曾朝杰、杜旭、卞海涛等合作完成,本书系统介绍了高层建筑基础的分析理论与设计方法,重视结合相关规范,强调对相关规范实质精神的理解和把握。包括高层建筑基础的特点和类型、地基勘察与地基模型、沉降计算理论、变刚度调平设计、(带裙房)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分析及计算实例、高层建筑施工加载过程模拟分析,及高层建筑无梁楼盖设计等。知识体系系统,反映了本学科的前沿成果,使得本书既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研究生或专业设计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籍。

现在该书已于8月23日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在京东、当当网上均可购买。

无梁楼盖,无梁楼板钢筋做法图集(13)

无梁楼盖,无梁楼板钢筋做法图集(14)

无梁楼盖,无梁楼板钢筋做法图集(15)

无梁楼盖,无梁楼板钢筋做法图集(16)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