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里有个地方叫手术室,一般人都进不去的那种。
医院里还有个地方叫病理科,一般人都不知道的那种。
但是,病理报告,是很多做过手术的患者,尤其是癌症患者十分关心的诊断书。然而它却不像CT、超声一样可以当天就拿到报告。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病理科,看看我们在手术台切下来的肉,到底经历了一些什么,最终变成了一份病理报告。
固定,取材及制片
取出固定的标本
外科手术台切下的肉,我们称之为标本。首先,需要在福尔马林等“固定液”里面浸泡12小时左右。
如果固定不充分,细胞就会自溶。
想象一颗豆子如果被粉碎成沫了,你还能看出来它是黄豆还是豌豆吗?
因此,如果不固定,就会十分影响后续病理医师做诊断。
我们就老老实实花时间固定吧!
如果说CT是把整个人体进行了一层一层的观察,那么病理就是把病变部位的组织放大,一层一层的观察。
进行这么细微的观察,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只有把组织切成薄薄的一层,薄到只有一两层细胞,病理医师才能在显微镜下透过光看清楚。
如果把切下的整个标本都制作成几微米厚的切片,就算切下只有1cm厚的组织,那我们要制作出多少张切片?
1cm/0.0005cm=2000张!
全都制成切片是十分不现实,而且没必要的。
因此,在手术台切下的一大块人体组织中,病理医师需要切下其中最有诊断价值的几小块,由病理技术员制作成切片。
切下病变最重的部分,用来判断患者到底得了什么疾病;
如果是恶性肿瘤,我们尤其需要注意留取标本的切缘,只有切缘在显微镜下没发现恶性肿瘤,我们才能判断外科医生已经把肿瘤“切干净”了。
被选中的这一小块很宝贵的组织,会放进一个小盒子里,我们称之为“包埋盒”,就是上图中那两个绿色的小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