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文叙道,日寇南侵,平津告急,北大、清华、南开三大名校迁往湖南,在长沙组成临时大学,校务由原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主持,于当年11月1日上课。后来局势日艰,上海、南京相继沦入敌手,武汉震动,临时大学正式迁往云南。数百名师生分批南行,多数师生步行、部分师生乘车船,有的更绕道香港,由港经越南,历经两个多月的艰苦跋涉,1938年初夏抵昆明,校名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5月4日联大结束,三校迁返平津,历时整整8年。这块碑是研究西南联大历史的重要实物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共和国一号碑
中缅边界是新中国成立后与邻国划定的第一条边界,1960年划定的中缅边界开辟了新中国与邻国和平友好解决边界问题的先河,巩固深化了中缅两国人民的传统“胞波”情谊。1960年中缅边境线勘界结束后,在云南省腾冲市猴桥镇胆扎社区境内的“尖高山”顶竖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毗邻周边国家的第一块界碑,被称为“共和国一号碑”。中缅边境线总长2186公里,云南段长1997公里。腾冲段长150公里,总的有12棵界桩,1棵附桩,界线分为南北两段。其中1号界桩是中缅南北边界的起点,往北与怒江州泸水县接界,长113.399公里,有8棵界桩和1棵附桩;往南与盈江野牛坡接界,长36.703公里,有3棵界桩。
站在巍峨庄严的一号界碑旁能看到巍峨秀丽的狼牙山风光、三岔河水库、杜鹃花海、冷杉林、竹林、山地景观,还能俯瞰缅甸境内的村落民居、异域风情。一号界碑坐落的尖高山林区林密谷深,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是徒步红色旅游的好地方。能观赏到红白相间的厚朴花;能看到多种杜鹃和峨眉蔷薇竞相开放;能观赏到葱翠欲滴的寒温性针叶林-冷杉、铁杉和箭竹、马樱花等;12-2月放眼望去白雪茫茫,云雾缭绕让人醉在其中流连忘返。走在山间还能看到九节狸、野牛、山廘等珍稀野生动物。我国的边境地区地形险要复杂,气候条件恶劣,很多界线远离村寨,往来道路极为困难。划界、勘界、竖立界碑等工作的背后,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南诏德化碑
大理市太和村西面的南诏太和城遗址内,矗立着一块黑色的古碑——“南诏德化碑”。碑高3.97米,宽2.27米,厚0.58米。正面刻碑文40行,约三千八百余字,目前仅存残破碑文256字。碑阴刻书41行,详列南诏清平官、大将军、六曹长等职衔和姓名。经过千百年的风风雨雨,碑文仅存八百余字。碑文主要颂扬了阁逻凤的文治武功,并叙述了南诏、唐朝和吐蕃间的关系,以及历次战争的缘由和经过,表明了叛唐的不得已和希望与唐和好的愿望。南诏陈迹已如烟,而在这千年古村仍矗立着一块丰碑——《德化碑》,其上至今读来仍令人荡气回肠的碑文,凿凿印证着南诏雄霸一方的历史,辩说着南诏与唐王朝的一段曲直,其文之雄辩高美,冠盖古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