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韵》是乔金文创作于1962年春的一首筝曲,乐曲主要取材于“河南曲子”中的《汉江》、《书韵》两个曲牌,故名《汉江韵》。
该曲是河南筝曲的代表作,也是河南的语言,听到这首曲子,就想到了河南人粗犷、泼辣、正直的形象,表现了人们欢欢乐乐忙春耕,意气风发夺丰收的愉快心情。
创作背景
这首乐曲是乔金文在1962年春为河南筝派演奏家任清芝创作的曲子,曲作者通过对素材加工、提炼,并运用作曲手法使之成为一首独立、完整的古筝曲,故名《汉江韵》。河南曲剧流传于开封、洛阳和南阳等地,筝本来是为曲剧伴奏的乐器之一,后来常常将大调曲子的音调旋律用筝独立演奏,渐渐发展变化成为独立的古筝小曲,这些被称为唱腔牌子曲的传统筝曲大多沿用原来的曲名,如《山坡羊》、《银扭丝》等,它们结构精致短小,情绪轻快活泼,地方风格浓郁。板头曲是河南筝派传统乐曲的另一大类,源于大调曲子演唱开板(场)前演奏的前奏曲。板头曲本来就是为调节、渲染气氛而奏的前奏曲,直接独立在古筝上演奏更是非常方便自然。《汉江韵》就是由板头曲演变而来的。《汉江韵》的开头第一句 就是跟曲剧的大起板的第一句曲谱完全一样,后面也有好多段落、句子都几乎跟大起板一样,极富有地方特色。
乐曲赏析
此曲的旋律素材取自河南曲剧中《汉江》和《书韵》两个曲牌。乐曲第一段是热烈欢快的快板,J=152的速度贯穿全段,一气呵成。明快的旋律中仿佛能听到劳动的人们朗朗的笑声,看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第二段是婉转如歌的慢板,表现了人们在劳动间隙亲切对话、互致问候的亲情与乡情,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演奏此段时,开始速度是J=46,之后稍有加快,左手运用按、颤、滑等技巧充分润饰旋律,抒发内心情感。紧接着有一个过渡小乐段,这一段在速度的处理上比较独特,近乎戏曲中的“跑圆场”。开始由J=26为起点,经过由上下句构成的四十小节反复和变化逐次加快,当弹到此段的结束时,速度已达J=160,力度也由前面的逐渐积累,在此时达到最强,把乐曲推向高潮。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变化再现,速度随着过渡小乐段持续下去,略快于第一段,情绪更加高涨。乐曲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风格,并运用一些特殊的演奏方法如勾双托、游摇、点音、超音域按音等,渲染了豪放、明快的艺术效果(参考梁毅夫、杜娟《“汉江韵”演奏心得》一文)。
弹奏技巧
在演奏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乐曲中乐句反复和同音反复出现得较为频繁,在音乐处理上要表现出反复时力度和音色的变化,起到对比的效果。2.按、滑音的处理在快板段和慢板段中是截然不同的。快板段中的按、滑音很直爽,从起始音到预定音的过程非常迅速;慢板段的按、滑音则要求在按、滑过程中充分体现出起始音到预定音之间的韵味,并通过它将音与音之间连接起来,使音乐更加抒情、舒展。⒊ 慢板段开头第一小节和最后几小节中出现的倍高音。3.如在D调上按不到音高,可降低八度弹奏。
这首曲子前面那段的速度是152,比较快,中段慢,有一段的慢起渐快,最后有一个再现段,速度又是很快。乐曲的特点就是左手的压弦、按滑,它的韵味不容易掌握。它的左手压弦一定要很快到位,如那个4和7就须要弹弦时左手略退少许,迎音迅速滑上,敏捷无迹然后是密颤,这也是河南筝的特点之一,颤的韵律要快,要重,这首曲子里的“7”不是很稳定的,是个游移的“7”,在中段慢板这段里,就有这样的“7”,在演奏时右手由琴码往岳山逐渐移动,左手不断颤音,在颤的过程中音逐渐下滑回来,这个韵味不太容易掌握。这个颤弦方法和音准必须想好再做动作。左手的揉颤重一些、大一些,然后用指尖顶住琴弦,手腕上下压动,逐渐往回放,要特别注意左手的变化,如: 大颤音实际上是一种大波浪揉弦,可获得大小三度的装饰效果,常用于渲染情绪和气氛。河南筝家尤爱使用滑音,特别是大量的装饰润色下滑音效果。这种手法产生的旋律颇有中州方言的韵味,令人感受到中原大地的雄浑和中州儿女粗犷豪放的气质,是河南筝乐最富特色的表现技法。这段旋律弹的要尽量歌唱些,强弱的对比要多些,特别是游摇,要把河南味弹出来。
演奏这首曲子要把音色、强弱、速度处理好,弹的风趣一点,活泼一点,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一定要把河南的高亢、泼辣的性格表现出来,再加上演奏者的高超技艺,一首完美的《汉江韵》就会展现在听众的面前。
社会评价
《汉江韵》 难得之处在于其真与美的统一。《汉江韵》对于听众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真实性,更重要的是来自于艺术的美,而且人们对这 种美的感觉是如此熟悉 、亲切而又新鲜。从旋律上看,比较突出的新的地方主要是曲终前的一段华彩,其它部分基本上都是传统式的 ,但不是原貌, 比传统更为精炼 、集中、浓缩而有所发挥。传统筝乐是没有和声的,和声是新因素 ,《汉江韵》的和声基本上属于综合性调式和声,其和声结构是以旋律结构为基础的,与旋律结合得十分自然妥帖。三重奏的形式具有创意性,音色十分统一,如用小乐队给 独奏伴奏 ,是达不到音色如此融合、音量如此平衡的效果的。作者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