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县在此人的任上成为鄱阳县,现在超过五万人口的大镇有十个!
鄱阳县,这个鄱是生僻字,所以在1957年,曾短暂使用“波”阳县。这样一改,其含义就变了,为此2003年,波阳县复名鄱阳县。这个主持复名工作的鄱阳主官是朱荣辉、王家林,他们2002至2005年分别担任鄱阳县委*和县长。朱荣辉现任江西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王家林现任江西省鹰潭市政协主席。
朱荣辉、王家林恢复了鄱阳县,这两位老领导为鄱阳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鄱阳人应该铭记他们。为什么恢复鄱阳县?这与鄱阳县的历史文化有关,说白了,就是我们不能忘本,忘记鄱阳县的由来,以及鄱阳历史上的辉煌、高光时刻!
你看百度,是不能理解鄱阳的由来的,要看你对鄱阳文化的理解。鄱阳,是因为鄱阳第一任县令、西汉长沙王吴芮号“番君”。吴芮是吴王夫差的子嗣,吴国灭亡后,夫差子嗣迁居浮梁瑶里。之后又居住在鄡阳山(郭璞峰)区域的凰岗东溪。
注:鄱阳凰岗清代进士徐玑在郭璞峰留下的印记(徐玑,曾任耒阳、嵩山县令,是金盘岭徐姓的开基人);
吴芮为何号称番君?是因为凰岗东溪东边的昌江以前叫番水,这样吴芮以流域作为其权利的代名词——番君。东汉时期,江西发生地质灾害,历史上有:沉海昏起吴城、沉鄡阳起都昌。东汉废帝刘贺墓的发现,证实了这句话的真实性。但“沉鄡阳起都昌”,并不是说都昌就是鄡阳,而是鄡阳发生地质变动后,行政区域发生变化,此时都昌兴盛了。
吴城(就是现在的九江永修县)和出土海昏侯墓的新建县管辖(旧称隆兴府)关系不大,没有隶属关系,或许是海昏地质灾害后才有了新建县。
图:刘贺墓出土的金饼(徐金荣摄于2016年)
海昏侯墓所在的新建县和吴城是两个地方。
沉海昏起吴城,大概的意思是新建县海昏侯区域沉陷后,永修县这个地方繁荣起来了。同理,鄡阳(含,郭璞峰)沉陷后,都昌繁荣了。鄡阳县治所迁移至古县渡(史料记载,东汉时期,鄱阳县县治所迁到古县渡,这个古县渡,应是过县渡)。
笔者认为鄡阳迁址后才有鄱阳县。根据古人的做法,搬家了,需一个新的地名,为了肯定吴芮的功绩,于是将番君和鄡阳山以北的古县渡方位合称——鄱阳。
图:吴芮铜像
这个好比,刘邦建立的西汉在长安定都。王莽篡汉后,刘秀复国,将都城从长安改为洛阳,这样才有了东汉。河南洛阳到陕西西安,也只有300百来公里。
鄱阳的古县城鄡阳(凰岗镇郭璞峰脚下的东溪)距离古县渡不过是十几公里。一些人口多的乡镇,历史上都曾经繁荣过,要不是政治地位,要不就是经济地位。我们鄱阳县,人口超过5万的重点镇,有10个,他们分别是鄱阳镇、饶州街道、田畈街、油墩街、谢家滩、古县渡、双港、凰岗、莲湖、三庙前。
鄱阳镇、饶州街道属于城镇化背景下,催生的人口大镇,其常住人口,多是迁入人口。另外的八个镇,凰岗镇最为突出,人口多,而且是鄱阳县陆地面积第一大的镇。鄱阳镇域面积最大的镇是侯家岗乡、其次是双港,由于地处鄱阳湖湖区,其陆地面积没有凰岗镇大,其中侯家岗乡人口低于5万。而双港5万多人,人口也远少于凰岗镇的8万多。
古话有云:倒了双港塔,莲湖就要发。这个发,应该是发洪水,因为双港塔是用来镇压河妖的,但现在人的理解变了。
鄱阳县十个人口超过5万的乡镇中,凰岗镇是唯一一个距离高中远、上学不方便的乡镇,可以说谢家滩、古县渡、双港、莲湖、三庙前周围都有高中,要不就是距离县城近,而凰岗镇被边缘化,这样使得凰岗的群众更愿意划归景德镇管辖。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行政区划在哪儿都没关系,完全倾向于方便。凰岗镇作为古老的县城所在地(凰岗有鄡阳村),又是鄱阳的东大门,应该重点打造,恢复高中,这样便于鄱阳东部崛起。
图:凰岗镇一江两岸——新凰岗大桥
在鄱阳县境内,凰岗镇是一个底子较好的乡镇,人口、土地、交通、历史文化等都有优势。凰岗镇这样一个人口大镇,如果不重点打造,那么人口可能随着乐平北站的开通,使得鄱阳人口继续流失,这样鄱阳县的财政会受到损失。就普通老百姓而言,没高中,大不了到景德镇或南昌上学,去别的地方生活。而对于鄱阳干部的政绩来说,凰岗非常重要,鄱阳门户重要!
来源:我是鄱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