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内15家。
这是代言与吴亦凡解约的速度。
虽然都美竹所说的“决战”没有在24小时之内到来。
但各品牌依然整齐划一地和吴亦凡做了切割。
这两天,瓜想必你已经吃了够多。
比起吴亦凡究竟做了什么。(这个只能交给当事人后续的锤和有关部门的调查)
Sir更想要说,这个事件暴露的一个更深层的问题——
为什么是现在?
吴亦凡爆雷,并不偶然,也绝非个例。
而是在流量通吃、狂欢、忘形之后,无论是粉丝还是路人的已经耗尽耐心,群体性的不满进入拐点。
鲜肉不鲜,甚至还有全面反攻倒算的危险。
今天的吴亦凡,可能正是压死流量的最后一根稻草。
01
如果要写一部小鲜肉史。
那么起笔通常会是在2014年。
那一年,“小鲜肉”一词正式出圈,形成现象。
有转移了韩流女孩的追星阵地“归国四子”。
有因为《古剑奇谭》爆火的李易峰。
还有随后和李易峰在《盗墓笔记》里组的“瓶邪cp”的杨洋。
够鲜嫩,就有流量。
初代流量小生至此登上内娱大舞台。
虽然,有人可能不认识。
虽然,业内还在对这种颜值大于一切的趋势不屑一顾。
但流量的威力,刷新着我们的三观。
2014年8月5日,鹿晗在2012年9月10日转发自曼彻斯特联队球迷俱乐部的微博共获得了13163859条评论,首次创造了史上最多评论的博文的纪录称号。
各种影视资源,流量们接到手软。
那些年,要没有个像样的流量,都没人相信这片能火。
导演们向小鲜肉投橄榄枝,是“与时俱进,主动和年轻人打成一片”的象征。
2015年徐静蕾的《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成为吴亦凡电影初试水。
豆瓣4.9,但不影响票房3天破亿,最终收获2.74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