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造字之时,常借助动物来作为造字材料,借以会意想要造的字。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形似一只手牵着一头长鼻子大象的字。首先,我们先看看“象”这个字的古文字字形:
甲骨文“象”
金文“象”
“象”字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为大象的侧视图形,长长的鼻子,宽宽的身体,勾勒出了大象的典型特征。特别是甲骨文的“象”字,笔画简洁,但是象的形态生动逼真,活灵活现。
下面我们再给出今天要说的字,该字看上去恰似手牵大象鼻子的形态,字形如下:
甲骨文“为”字
金文“为”字
该字的甲骨文字形,上为人的手形,下为一头大象,且手接近大象的鼻子。金文左边是人的手形,而右边是一头大象。二者字形虽有所变化,但是人手和大象却一直清晰可见。
该字以人手和象来会意,这个字便是“为”字。“为”字的本义是作、做。“为”字当是从爪、从象。
到了篆书,“为”字上面的手形依然清晰可见,但是下面的“象”却不那么明显了,而且看起来比较复杂。“为”字篆书如下:
篆书“为”字
“为”字至篆书的形体变化较大,以致于后来许慎依据该字形进行解说闹出了笑话。许慎《说文解字》曰:“为,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母猴像也,下腹为母猴形。”许慎认为,母猴爱抓东西,因此小篆的“为”字突出出来,放到上面,下面再画上猴子的身体。许慎未见甲骨文金文,而小篆的象又不那么形象,其做此解释也是情有可原的。
有些学者包括古文字学大家罗振玉先生认为,“为”字字形当是以手牵象使之协作劳动,然后引申为作、做。但是问题来了,古时人们更多地借助牛和马来帮助人劳动,为什么不用人手和马或者牛会意呢?若是人牵马或者牛也是合情合理的啊!另外一个疑点是,为什么人的手放在象的鼻子上呢?如果偏说人要拉着象的鼻子让它协作劳动也是感觉怪怪的。
那么,合理的解释我们认为当是这样:大象的鼻子旁放了一只手,其意当是大象的鼻子像人手一样灵活,可以作为一只手来使用,而非人手牵大象鼻子也。而由此引申出做、作为之意。
既然祖先用“象”字来造“为”字,说明当时的大象还是比较常见的,罗振玉先生曾认为:“从爪,从象。意古者役象以助劳。其事或在服牛乘马之前。”《韩非子·解老》中也曾说:“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而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从《韩非子》一书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战国之时中原象大概已经绝迹,也可知西周之前象当生长于河南,故后来得象骨。
有趣的是,我们通过对甲骨金文“为”字的讨论研究,让我们知道殷商之时河南当为产象的地方,而且当时人与象的关系相当密切,“象鼻子像人手一样灵活”这也是祖先在使用象劳动时得出的结论。
河南省的简称为“豫”这是中原地带有象的另一个证据,由此看来古人选择“象”为造字之原材料是有生活根据的。
最后,我们再大致总结一下“为”字的演变轨迹:甲骨文中“为”字人手和大象清晰可见,金文人手的位置有所变动,有的金文字体大象鼻子变短,其他轮廓与甲骨文基本相类。后来,由繁体字简化为原本草书的“为”字,大象和手的形状就再也看不到了。
*原创声明:本文为字本论根据汉字研究的心得和阅读文献资料所原创,感谢您对字本论原创的支持!欢迎您批评讨论!感兴趣的话请您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