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知众生痛苦出自哪里,有过痛苦方知众生痛苦出自哪里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3-10-05 02:00:02

佛教讲究入世而出世,于尘世中体会艰辛,从而修行领悟佛理真谛。就像《西游·降魔篇》里面所说:有过痛苦,方知众生痛苦;有过执着,放下执着;有过牵挂,了无牵挂。佛教产生了许多至理警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便出自宋代的青原行思大禅师。

"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这段话,被喻为人生的三境界。

方知众生痛苦出自哪里,有过痛苦方知众生痛苦出自哪里(1)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第一境界。就像二十岁的的少年初入社会,开了眼界,接新的事物,眼前所见,便是认为是心里所知,高耸挺拔坐而不动的是山,蜿蜒曲折缓缓东流的是水。这时只看到了事物本身样子,这时的心境如同站在山底的登山者,是朝气蓬勃的,充满了探索和求知精神。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爬到了山腰,如同人到中年,经历了人情冷暖,世事无常,觉得世界是复杂的,山不再是单纯的山,水也不再是单纯的水,自己也不再是单纯的自己。对于事情对于人的看法带上了有色眼镜,总是难免唏嘘感慨,这时万万不可停滞不前。

大部分的人终其一生碌碌无为,碌碌无为并无不好,人各有志而已。可是对于生活的态度若还是停留在第二境界,便会郁郁寡欢,不得志,或充满戾气,觉得世界充满恶意,或贪婪成性,永不知足,被生活奴役,枉度一生。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在经历了种种困难后,如同登上山顶的攀登着,极目远眺:白云悠悠,豁然开朗。脚下的山还是那个山,生活的苦依旧苦,变的只是自己。(因为自己还没能到达),笔下难以描写,只能借大家之笔: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个境界就如杨绛先生:优雅、安然、祥和。

“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金庸先生写独孤求败,也是写自己。

“你有没有听见过雪花飘落在屋顶上的声音?你能不能感觉到花蕾在春风里慢慢开放时那种美妙的生命力?你知不知道秋风中常常都带着种从远山上传过来的树叶清香?”

方知众生痛苦出自哪里,有过痛苦方知众生痛苦出自哪里(2)

经历了苦难,经历了冷暖,仍然用温暖的心去待人接物,正如我最喜欢的诗句之一,出自儒学大师马一浮《旷怡亭口占》: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经历了世事沉浮,阅尽了人间沧桑,当俯下身子看到草木生发,春风又绿,仍然满怀怜悯,“你能不能获得愉快,问题并不在于你是不是个瞎子,而在于你是不是真的喜欢你的生命,是不是真的想快快乐乐的活下去。” 诺,这个美好的世界。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