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是目前人类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涉及国家最多的空间国际合作项目,由美国和俄罗斯为主导的16个国家共同建造、运行和使用。其自1998年11月开始建造,陆续由‘曙光号’功能舱建设为15个不同规模的舱段,到2010年基本建成。大致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总质量达400余吨。
它自开建以来,已经工作了20余年,立下赫赫战功,先后有19国的宇航员乘坐美俄两国的飞船造访。2015年,俄美达成一致意见并签署协议,同意国际空间站的使用寿命由2020年延长至2024年。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曾经申请加入国际空间站,被美国拒之门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曾经接受采访时表示,国际空间站中国没有参与不是中国的因素,在航天技术这方面美国这样的国家从来对中国采取不允许合作,“在国际合作中,你要有实力,才能掌握话语权。”
今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天和”号发射升空,并顺利入轨,包含11次飞行任务的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由此开启。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天和核心舱责任总设计师杨宏接受《面对面》栏目时表示:“国外的长期封锁反倒倒逼了我们的自主创新。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我们不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跑,甚至说我们想跟着别人后面跑人家也不带我们玩儿,所以必须要独立自主发展自己,立足于我们中国的力量来自主进行研发。”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有3个舱段——1个核心舱,2个实验舱,每个舱都是20吨级。空间站整体呈T字构型,核心舱居中,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分别连接于两侧。
其中,核心舱用来控制整个空间站组合体,两个实验舱分别用于生物、材料、微重力流体、基础物理等多方面的科学实验。
有人统计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航天员的活动空间大概是7立方米;“天宫一号”航天员有效活动空间约为15立方米,大概相当于一个7平方米房间大小。在中国空间站里,航天员活动空间扩展到了110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