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晨绘
新年伊始,沈阳联勤保障中心第962医院展开了火热的冬季训练。刚来医院学习的年轻士官朱思雨特别喜欢冰雪,听说医院要在冰天雪地里训练,主动报名当拉练旗手。
拉练当天,驻地气温近-30℃。为了锻炼耐寒能力,朱思雨起床后特意做了预热训练。清晨,拉练队伍迎着寒风、踏着积雪向某野外训练场行进。朱思雨扛着医院的旗帜走在队伍最前面,徒步行进不到1小时就开始冒汗。为了散热,他把棉帽的帽耳卷了上去,还摘下了防寒面罩。这样没走一会儿,他感觉耳垂发痒,忍不住伸手去挠。
“小朱,你的耳朵冻伤了,挠破皮容易感染……”小休息时,皮肤科主任赵凤莲发现朱思雨的耳朵已经红肿,立即让他戴上防寒面罩、放下帽耳,随即进行卫生防护指导。冬季气温低,干燥且风大,皮肤表面水分流失较多,易导致皮肤干裂,发生冻伤。鼻子、手脚和耳朵等身体末梢部位远离心脏,血液流速比较缓慢,又经常裸露在外面,最容易冻伤。受冻时皮下血管收缩,血液流动受阻,会使皮内组织受到伤害,轻者红肿、重者溃烂。耳朵冻伤后发痒、发热,用手轻轻按摩耳廓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但使劲揉搓、抓挠可能使冻伤部位的皮肤破裂,发生溃疡。预防冻伤要注意防寒保暖,官兵在野外训练时可佩戴防护耳罩、手套等。
听了赵医生的讲解,朱思雨从兜里掏出一片小型发热贴,准备贴到帽耳里,给冻伤部位复温。赵医生看到后立即制止。她告诉大家,肢体冻伤后不可立即烤火,也不能用温度高于50℃的热水袋、热毛巾热敷。过热复温会烧(烫)伤冻伤部位,引起血管痉挛,造成局部坏死。发热帖的温度最高可达68℃,直接接触很容易烫伤皮肤。正确的复温方法是将冻伤肢体放在40℃左右的温水中浸泡20-30分钟,直至冻伤部位回暖。也可以用同等温度的湿毛巾局部热敷,但不能用力揉搓、按摩冻伤部位。复温后需外涂冻伤膏。冻伤特别严重的,如局部皮肤溃烂,必须立即送医治疗。野外训练期间如果没有温水,可将冻伤手脚放在腋下、腹部复温,也可用棉衣、睡袋包裹保暖。耳朵冻伤初期,应先用棉帽的帽耳捂住耳朵,然后涂抹冻伤药物。若没有冻伤药,到达宿营地后可让炊事班把白萝卜切成厚片烤热,涂擦冻伤部位,起到活血消肿的作用。
“为啥有的战友光着上身在雪地里训练都没事儿,我摘掉防寒面罩散散热就冻伤了?”朱思雨有些不解。
“没做好防寒措施、皮肤的抗寒能力弱、对寒冷不适应等都可能导致冻伤。有些战友长期坚持耐寒锻炼,身体已经有了抗寒能力,在雪地里训练时就不容易被冻伤。”赵医生解释后,向官兵介绍了耐寒锻炼。耐寒锻炼是用人为的方法促使身体适应寒冷,需遵循循序渐进、因人而异、持之以恒的原则。循序渐进就是坚持环境温度由高到低、锻炼时间由短到长、体力负荷由小到大。每次锻炼以不出汗为宜,防止急于求成造成意外伤害。耐寒锻炼要长期坚持,即使身体已经有一定的严寒适应能力,每周也需至少进行3次耐寒锻炼。遇到寒潮侵袭和风雪天时,应加强手足、耳朵和鼻子的保护,防止冷损伤。寒区官兵耐寒锻炼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长跑锻炼,一般从秋末冬初开始,可利用早操时间进行。跑前要做准备活动,长跑时科学穿衣。气温在-10℃以上、风不大时,穿绒衣绒裤,戴绒手套和绒线帽即可;气温低于-10℃、风较大时,要戴棉帽或风雪帽,保护耳朵和面部。第一周每天跑3-4公里,以后逐渐增加至5-7公里,最少持续2个月。二是冷水锻炼。每日早晚用5℃-10℃的冷水洗手、洗脸,每次10分钟,连续1个月。三是冷空气锻炼。官兵可增加冬季室外活动时间,多与冷空气接触,每天5-6小时,持续2个月或整个冬天。官兵进行耐寒锻炼时,可在同一时间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锻炼方法,或以一种方法为主,同时配合其他方法。
小休息后,队伍的行军速度明显加快,提前半个多小时抵达了宿营地。战友们搭建完帐篷、整理好床铺后开始烧开水。冰凉的水刚烧了不大一会儿,个别性子急的战友就把水打到帐篷外面洗手、洗脸。赵医生伸手试了试水温,让他们加一些开水,使水温接近10℃,回到帐篷里洗。在赵医生的建议下,战友们午餐时又喝了不少热辣汤,下午到野外训练时都加强了手脚和面部的防寒保护。
作者:汪学潮
来源: 解放军报